须弥山
须弥山(梵语:मेरु,罗马化:Sumeru;巴利语:Sineru;藏语:ཪི་རྒྱལ་པོ་རི་རབ་),又译为苏迷嚧山、苏迷卢山、弥楼山、妙高山或妙光山[1],为佛教、耆那教、印度教宇宙论中最高的神山,日月之所回泊,印度众神的居所。
印度神话
编辑印度教的宇宙观认为,须弥山有八万四千逾缮那高(约合1082000公里,也可能数字是虚指),是世界的中心,围绕着须弥山有天(Svar-loka)、空(Antarikṣa-loka)、地(Bhūr-loka)三界,天界即提婆界。
在波颠阇利对文法的注解——《大注》(Mahābhāṣya)中提到,以须弥山为中心,大地(Bhūmi)有“七洲”(Dvīpa)呈同心圆围绕,而洲与洲之间则是以大海隔开[2]。最外围则被界非界(lokāloka)的高山所围绕。这七州是:
- :赡部洲(Jambu),中有须弥山,被盐(Lavaṇa)海所围绕。
- :波叉洲(Plakṣa)包围着盐(Lavaṇa)海,而被甘蔗汁(Ikṣa)海所围绕。
- :设拉末梨洲(Śālmala)包围着甘蔗汁(Ikṣa)海,而被酒(Surā)海所围绕。
- :俱萨洲(Kuśa)包围着酒(Surā)海,而被奶油(Sarpis)海所围绕。
- :鹤洲(Krauñca)包围着奶油(Sarpis)海,而被乳酪(Dadhi)海所围绕。
- :萨伽洲(Śāka)包围着乳酪(Dadhi)海,而被牛奶(Dugdha)海所围绕。
- :青莲华洲(Puṣkara)包围着牛奶(Dugdha)海,而被水(Jala)海所围绕。
另外,也有“四洲”说。认为大地是像莲华,须弥山在中间,四大洲像四花瓣围绕须弥山,东边是贤马洲(Bhadrāśva),西边是计都鬘洲(Ketumāla),南边是赡部洲(Jambu)或是婆罗多洲(Bhārata),北边是俱卢(Kuru),或北俱卢洲(Uttara-kuru)[2]。
按照广博仙人(Vyasa)的《瑜伽经注》,须弥山顶有宝石、银子、水晶、青金石、和金子。由于这些珍宝的映色,南方天空看起来像深蓝色,东方的天空是白色,西方是透明的,北方呈黄色。须弥山是天人安住所,分别有杂林园(Miśravana)、欢喜园(Nandana)、宝车园(Caitraratha)、善意园(Sumānasa)等四处花园[2]。
天人们的聚会所叫“善法(Sudharma)”堂,天人的城市名“善见(Sudarśana)”城,皇宫为“殊胜(Vaijayanta)”宫。行星、星座和恒星在须弥山的天空,以北极星为主,围绕须弥山,因稳定风的推动而转动[2]。
佛教
编辑佛教的宇宙论中,世界(loka-dhātu)之最底为风轮(vāyu-maṇḍala),此风轮依止虚空。风轮之上有水轮(jala-maṇḍala),水轮之上有金轮(kāñcana-maṇḍala),金轮之上以须弥山为中心,往外有八山七海,第七山之外围第八大海(lavaṇa-sāgara,咸海)中,有人类所居住的四大部洲,此八海和八山、须弥山合称九山八海[3]。最外层以铁围山(Cakravāda-parvata)为界限,围成一个空间,再加上诸天所居住的天界,共同构成有情居住的器世间(bhājana-loka)[4]。
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4]。
- 这一千个世界,名为“小千世界”(Sahasra-cudika-lokadhatu)。
- 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Dvisahasra-madhyamaka-lokadhatu)。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四禅九天,名为“大千世界”(Trisahasra-maha-sahasra-lokadhatu,直译即为“三千大千世界”)。
一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Buddhakṣetra);娑婆世界即为释迦牟尼佛的大千世界[5][4]。
按《长阿含》世记经等记载,须弥山北面天金(suvarna)所成,光照北俱卢洲(Uttarakuru)。东面天银(rūpya)所成,光照东胜神洲(Pūrvavideha)。南面天青琉璃(vaidūrya)所成,光照南赡部洲(Jambudvīpa,即阎浮提洲,释迦牟尼出生之所)。西面天颇梨(sphatika,某种水晶)所成,光照西牛贺洲(Aparagodānīya)[6][7]。
须弥山高84000由旬,阿修罗在山底以及大海,八方天居于山腹,山顶为忉利天众神之王帝释天(因陀罗)所居,再上空为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诸天、无色界诸天[8]。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法空,原不相碍,所以芥子虽小,也能无碍地容纳须弥山,故称“芥子纳须弥”[9]。出自《维摩经不思议品》:“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10]。
耆那教
编辑耆那教的宇宙论将世间(loka)分为三层,上层为Urdhva Loka(上界,诸天住处)、中层为Madhya Loka(中间世间,人间界)、下层为Adho Loka(下界,地狱)[11]。“中间世间”为人类的住处,以阎浮提(Jambu-dvipa)为中心,有无数个大洲(dvipa-samudra),呈同心圆方式环绕中央大洲阎浮提,大洲之间则有海水间隔。人类只居住在阎浮提、达塔契乾陀洲(火焰树,Dhātakīkhaṇḍa-dvīpa),以及浦湿卡罗婆罗洲(青莲花,Puṣkaravara-dvīpa)内侧[12][13]。
按耆那教说法,一共有五座迷嚧(meru)山,都位于人类所居住的大洲。位于阎浮提中央的叫做“善见”(sudarshana),位于火焰树洲东部的叫做“尊胜”(vijaya),西部的叫做“不动”(achala),位于青莲花洲东部的叫“坚实”(mandara),西部的叫“电光”(vidyunmali)。“善见”比其他四座稍微要高,所以叫做苏迷嚧/须弥(Su-meru)山,而其余四座只是迷嚧山[13]。
在须弥山顶,有座四方平台。东方和西方的台座由黄金构成,面对着阎浮提洲的婆罗多(Bharata)地区和爱拉瓦塔(AirAvata)地区,北方和南方的台座由白银构成,面对着阎浮提的东、西维德哈(Videha)地区[13][12]。这些地区在阎浮提,是所谓的“作业地”(Karma bhumi),也就是在这地区,才有可能获得解脱(moksa),转生天上,或堕落地狱[11]。当每位蒂尔丹嘉拉(Jina)出生时,因陀罗会将婴儿带至相关的台座,为其进行灌顶(Abhisheka),这就是耆那教仪式中的Snatra-Puja[13][14]。
历史考证
编辑后世衍生
编辑注释
编辑- ^ 《一切经音义》:“苏迷卢山,梵语宝山名。或云须弥山或云弥楼山皆是梵音,声转不正也。正梵音云苏迷嚧,嚧字转舌。唐〔言〕妙高山。俱舍论云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北面黄金、西面颇梨、南面青琉璃。大论云四宝所成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名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
- ^ 2.0 2.1 2.2 2.3 庄国彬. 獨存與解脫:瑜伽派與佛教解脫道的比較 (PDF). 圆光佛学学报. [2019-10-0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19).
- ^ 《佛学大辞典》【九山八海】
- ^ 4.0 4.1 4.2 郭忠生. 兜率天與諸佛出世(上) (PDF). 正观. 2012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 ^ 《增支部》3集81经:“阿难!所有月亮与太阳绕转之所及,以光亮照耀八方至千世界,在那千世界中,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赡部洲、千个西拘耶尼、千个北古鲁、千个东毘提诃、千个四大海、千位四大天王、千个四大天王的[诸天]、千个三十三天,千个夜摩天,千个兜率天,千个化乐天,千个他化自在天,千个梵天世界,阿难!这被称为千小世界。阿难!一千个千小世界之界之所及,阿难!这被称为二千中世界。阿难!一千个二千中世界之界之所及,阿难!这被称为三千千大世界。阿难!当如来希望能以声音令三千千大世界识知时,他能如其愿所及。”
- ^ 《长阿含经》卷18《世纪经》〈阎浮提洲品〉:“佛告比丘:“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曰(即“北俱卢洲”)。……须弥山东有天下,名弗于逮(即“东胜神洲”)。……须弥山西有天下,名俱耶尼(即“西牛货洲”)。……须弥山南有天下,名阎浮提(即南赡部洲”)。””
- ^ 《一切经音义》:“俱舍论云四宝所成,东面白银、北面黄金、西面颇梨、南面青琉璃。大论云四宝所成曰妙,出过众山曰高,或名妙光山。以四色宝光明各异照世,故名妙光也。”
《起世经》:“ 诸比丘。今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周阔无量。如是大地。住于水上。水住风上。风依虚空。诸比丘。此大地下。所有水聚。厚六十万由旬。周阔无量。彼水聚下。所有风聚。厚三十六万由旬。周阔无量。诸比丘。此大海水。最极深处。深八万四千由旬。周阔无量。诸比丘。须弥山王。下入海水。八万四千由旬。上出海水。亦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其底平正。下根连住大金轮上。诸比丘。须弥山王。在大海中。下狭上阔。渐渐宽大。端直不曲。大身牢固。佳妙殊特。最胜可观。四宝合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须弥山上。生种种树。其树郁茂。出种种香。其香远熏。遍满诸山。多众圣贤。最大威德。胜妙天神之所止住诸比丘。须弥山王。上分有峯。四面挺出。曲临海上。各高七百由旬。殊妙可爱。七宝合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磲玛瑙之所庄挍。诸比丘。须弥山下。别有三级。诸神住处。其最下级。纵广正等。六十由旬。七重墙院。七重栏楯。七重铃网。复有七重多罗行树。周匝围绕。端严可爱。其树皆以金银琉璃颇梨赤珠车磲玛瑙七宝所成。一一墙院。各有四门。于一一门。有诸垒堞重阁辇轩却敌楼橹台殿房廊苑园池沼。具足庄严。一一池中。并出妙华。散众香气。有诸树林。种种茎叶。种种花果悉皆具足。亦出种种殊妙香气。复有诸鸟。各出妙音。鸣声间杂。和雅清畅。其第二级。纵广正等。四十由旬。七重墙院。七重栏楯。七重铃网。多罗行树亦有七重。周匝齐平。端严可爱。亦为七宝。金银琉璃颇梨赤珠车磲玛瑙之所挍饰。所有庄严。门观楼阁台殿园池果树众鸟。皆悉具足。其最上级。纵广正等。二十由旬。七重墙院。乃至诸鸟。各出妙音。莫不具足。诸比丘。于下级中。有夜叉住。名曰钵手。第二级中。有夜叉住。名曰持鬘。于上级中。有夜叉住。名曰常醉。诸比丘。须弥山半。高四万二千由旬。有四大天王所居宫殿。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宫殿。帝释所居。……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天金所成。照郁单越洲。东面天银所成。照弗婆提洲。西面天颇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诸比丘。” - ^ 《起世因本经》卷1〈阎浮洲品第一〉:“诸比丘,须弥山半,四万二千由旬中,有四大天王宫殿……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诸宫殿,帝释所住。三十三天,向上一倍,有夜摩诸天宫殿住。其夜摩天,向上一倍,有兜率陀诸天宫殿住。其兜率天,向上一倍,有化乐诸天宫殿住。其化乐天,向上一倍,有他化自在诸天宫殿住。其他化自在天,向上一倍,有梵身诸天宫殿住。其他化上梵身天下,于其中间,有魔波旬诸宫殿住。倍梵身上,有光音天。倍光音天,有遍净天。倍遍净上,有广果天。倍广果上,有不麤天。广果天上,不麤天下,其间别有诸天宫住,名为无想众生所居。倍不麤上有不恼天。倍不恼上,有善见天。倍善见上,有善现天。倍善现上,则是阿迦尼吒诸天宫殿……阿迦尼吒上,更有诸有,名无边虚空处天、无边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此等尽名诸天住处……如是之处,如是界分,众生所住,若来若去,若生若灭,边际所极,是世界中,诸众生辈,有生老死堕在……。”
《增壹阿含40品1经》:“须弥山者极为广大,非众山所及。若比丘欲知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然,须弥山四种宝所造:金、银、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种所造:金、银、水精、琉璃,金城银郭,银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然,须弥山上有五种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缘而住彼间,云何为五?所谓彼银城中,有细脚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欢悦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银城中间,毗沙门天王在彼居住,将诸阅叉不可称计;金城、水精城中间,有毗留博叉天王,将诸龙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间,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银城中间,有提头赖吒天王在彼居止。比丘当知:须弥山下有阿须伦居止。若阿须伦欲与三十三天共斗时,先与细脚天共斗,设得胜,复至金城与尸利沙天共斗,已胜尸利沙天,复至水精城与欢悦天共斗,已胜彼,复至琉璃城,已胜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斗。比丘当知:须弥山顶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昼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依须弥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纵广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纵广一由旬,最小星纵广二百步。须弥山顶东、西、南、北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近须弥山南有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
《增壹阿含42品4经》:“复次,大海之中下有金沙,又有须弥山,四宝所成,是谓:第八未曾有之法。此名八未曾有之法,使诸阿须伦娱乐其中。” - ^ 芥子納須彌.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 ^ 【經典名句】芥子納須彌 一沙一世界. 人间福报.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 ^ 11.0 11.1 郭忠生. 釋尊之超越彌勒九劫 (之九 ) ——— 試論彌勒信仰與菩薩思想發展的幾個面相 (PDF). 正观杂志. 2005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 ^ 12.0 12.1 Umāsvāti. 諦義證得經.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13.0 13.1 13.2 13.3 John Cort. Framing the Jina: Narratives of Icons and Idols in Jain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 Snatra Puja (PDF). Jain eLibrary. [2017-12-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2-03).
- ^ 印顺《佛法概论》第九章:“考释尊所引述的,我相信古代的须弥山与四洲说,大体是近于事实的。须弥 ,梵语须弥卢,与喜马拉耶的梵语相合,这确是世界唯一的高山。”
- ^ 印顺《妙云集》下编《佛法是救世之光》〈须弥山与四洲〉:“我以为,古代的须弥山与四洲说,大体是近于事实的”。先从须弥山来说:须弥山,实即是喜马拉耶山(其实,这不只是我个人所说)。这不但是声音相合,而且须弥山为世界的最高山,而依近代测量,喜马拉耶山也是这个世界的最高山。汉译的经传中,须弥山以外,有雪山,其实雪山也就是须弥卢山。如释迦族后裔四国中,有呬摩呾罗国,意思就是“雪山下”。又在喜马拉耶山南麓,有苏尾啰(即须弥卢的异译)国,古称为雪山边地。所以,雪山──喜马拉耶山与须弥卢山,为同一名词的分化。在佛教的传说中,离开雪山而说须弥山,须弥山也就消失于现实空间,而不知何在了!”
- ^ Davidson, Linda Kay; Gitlitz, David Martin. Pilgrimage: From the Ganges to Graceland : an Encyclopedia. ABC-CLIO. 2002. ISBN 978-1-57607-004-8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