濊貊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2年8月15日) |
濊貊(音:汇莫)[1](韓語:예맥)是在北到中國辽宁省,吉林省東部、朝鲜半岛北部中南部的古老民族,被朝鮮民族(濊,韓,貊)(另統濊貊系通古斯民族)认为是先民之一。[2]古文獻稱之為「白民」,「毫人」或「發人」。濊貊是濊人與貊人的合稱,以农业城栅为特点,不同於游牧族。濊人的地域在高句骊、沃沮之南 ,辰韩之北,东滨大海,西至乐浪。在今天的清川江与汉江之间的东部。即日本海、东朝鲜湾的咸兴至江陵一带,亦即朝鲜中部偏东地区。
![]() 朝鲜半岛历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 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栉文土器) | |||||||||||
青铜器時代(无文土器) | |||||||||||
古朝鮮 | 辰国 | 檀君朝鮮 箕子朝鲜 卫满朝鲜 | |||||||||
前三國 時代 |
三韩 | 漢四郡 樂浪郡 帶方郡 |
東 濊 |
沃 沮 |
扶 餘 |
耽 羅 | |||||
三国 时代 |
伽倻 | 百济 | 高句丽 | ||||||||
新罗 唐鸡林 | |||||||||||
唐熊津·安东 | |||||||||||
统一新罗 | 渤海 | ||||||||||
後三國 時代 |
新罗 | 後百濟 | 後高 句麗 | ||||||||
高麗王朝 | |||||||||||
元征东行省 | 元遼陽行省 双城·东宁·耽罗 | ||||||||||
朝鲜王朝 | |||||||||||
大韓帝國 | |||||||||||
日佔時期 | |||||||||||
盟軍託管時期 | |||||||||||
駐朝美軍政廳 | 蘇聯政廳·北朝鲜委會 | ||||||||||
大韩民国 (韩国) |
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朝鲜) | ||||||||||
![]() | |||||||||||
![]()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史前东北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鮮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漢四郡) | 扶餘國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孫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国 | 后辽 | 大真國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满洲地区:黑龍江將軍、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东三省) | 俄占外满 | |||||||||||||
中华民国 东三省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东北 |
俄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濊人是箕子朝鲜的主体民族,是朝鲜半岛中南部东濊的建立者和主体民族,是高句丽扶余的建立者和主体民族,是百济的创建者。[來源請求]
早期社會编辑
濊人原居住在松嫩流域,後來逐渐向东南迁移[3],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人的主要食糧。此時的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濊族是有很多分支,其中高夷(后来的沸流國)在浑江流域,良夷在今大同江中下游(即古朝鲜人,乐浪夷)。东濊是分布在今朝鲜江原道。
貊人有大水貊(有爭議)、小水貊、梁貊之分。梁貊分布在集安與新賓之間。小水貊分佈在璦河,大水貊分布在鴨綠江。貊人又叫貉,有九貉、蠻貊、胡貊的說法,濊貊勢力最大。
後來濊人和貊人在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建立政權的夫餘、沃沮、高句麗和百濟,就是濊貊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貊人最早是在松嫩平原生活,後受匈奴壓力入鴨綠江,最遠到朝鮮清川江,至江原道建立貊國。另一說法是在遼河東北。他們是周朝時開始東遷。
立國编辑
秦漢之際,松嫩平原出現第一個國家——「濊王國」,在漢代人們發現了「濊王之印」[來源請求],其「國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貊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餘,後改為扶餘。漢時受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漢朝曾經在濊貊人地方置蒼海郡。而濊人的文化是西團山文化,有人說是古亞細亞人科里亞克族有關。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昂昂溪區為中心的嫩江流域,是古夫餘人文明的發祥地。肇源縣望海屯遺址、杜爾伯特自治縣官地遺址、富裕縣小登科遺址。都屬於夫餘族文化遺址。同屬於濊貊語族的還有,高句麗、百濟、新羅、沃沮等。夫餘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農安,到魏晉南北朝時,夫餘族經過幾次變遷,大部分同高句麗人和渤海人融合了。
消亡编辑
在五世紀末,夫余被東部勿吉族和高句麗打敗,大部分的夫余族融合到高句麗。殘留嫩江中游東岸的夫餘人改稱「豆莫婁」、「達末婁」,主要生活在以烏裕河為中心的地區,已經建立起奴隸制性質的政權,生活是以定居的農業生產為主。後來,在東鄰勿吉人的進攻和西鄰室韋人的襲擾下,從北齊直至隋唐之際。
濊貊族與高句麗立國神話编辑
相傳高句麗的開國君主朱蒙在年青時,與烏伊(有時叫鳥伊)及摩離是好友。有後世歷史學家認為:「烏伊」及「摩離」其實很可能是「濊族」和「貊族」兩個民族的擬人化描述,就如故事其後提及的麻衣人、海藻衣人一樣。烏伊的原型是扶餘國的鳥夷人,摩離就是貊人,有人认为闕特勤碑文中的bok-eli即mok-el(日出之方的莫离人),就是貊人,也指代高句麗国名,毗伽可汗以高句丽的灭亡教训告诫子民要远离汉人。
參考编辑
- ^ 「濊貊」,繁:「濊貊」,简:「濊貊」,拼音:wèimò
- ^ Xu, Stella Yingzi. That Glorious Ancient History of Our Nation: The Contested Re-readings of "Korea"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ir Legacy on the Formation of Korean-ness. Ann Arbor: Proquest. 2007: 220. ISBN 9780549440369.
The majority of the Kija Choson and Wiman Choson people were Yemaek, the ancestors of the Korean people
- ^ 民族探幽:夫余与秽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