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量子力學

由老陳在話題小問題上作出的最新留言:5 年前
優良條目量子力學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6年10月2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9年2月17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3年9月3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6年9月23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當前狀態:優良條目
基礎條目 量子力學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物理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物理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物理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數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數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數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天文專題 (獲評優良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天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天文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小問題 編輯

假設部分寫的是有些小問題,但幾個主要的假定(波函數、測量、演化、厄米算符)都在了。第3條是非常深刻的、量子力學獨有的特質,儘管它不該寫在在假定中。我還是很感謝作者(們),請大家寬容一下,不要在枝節上大加撻伐。
-Jilidelft
量子力學中因果律還是成立的,不過需要修正

-大猩猩 03:24 2004年9月23日 (UTC)


我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對量子力學的理解有問題,且不說量子力學的奠基人應該是玻爾,而海森堡薛丁格狄拉克是把數學形式確定下來,就說後面的幾條基本假設,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怎麼能這樣胡亂堆砌在一起。。。ilovebach 08:05 2006年10月5日 (UTC)

也許是作者主要是從本科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的吧,從他對於量子力學的描述來看,他說的主要是波動力學,這樣的話,「除通過廣義相對論描寫的萬有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被量子力學描寫。」這一句就有問題,不能把量子場論簡單地歸入量子力學的範疇。ilovebach 08:09 2006年10月5日 (UTC)

數學理論那段,為什麼最後把功勞算到了諾伊曼的頭上,應該是狄拉克才對。ilovebach 21:51 2006年10月5日 (UTC)

維基百科就是需要你這些對題目有認識的人啊,請你多多去修改吧,造福人群!我這些一知半解的人,想幫也幫不了 :P --Lorenzarius 21:57 2006年10月5日 (UTC)
量子力學這麼大的題目,很難動手啊,先等Wing把架子搭好的吧。ilovebach 23:03 2006年10月5日 (UTC)
盧瑟福模型寫成盧瑟福行星模型會不會妥當些?陸昊涵 2018年8月6日 (一) 08:09 (UTC)
(:)回應:不會出現歧義,因此沒有必要這樣做。--老陳留言2018年8月7日 (二) 22:46 (UTC)回覆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

關於人物名稱的一個建議 編輯

自然科學方面有大量外國人的名字出現,而大陸、香港、台灣的翻譯又不盡相同,我建議大家儘量把常見的譯法都寫上,另外再註明外文名稱(英文或者德文等等),以便閱讀和查找。

各地對一些名詞的翻譯不同可以通過手工繁簡轉換解決,許多人名或地名都有四五種甚至更多的翻譯方法,維基沒有必要也不應該窮盡所有這些翻譯方法。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內容上,如果提到一個人名時突然冒出來很多種叫法或者各地不同翻譯法的解釋說明,勢必打斷讀者的思路,分散其注意力。其效果就是喧賓奪主。--Tevatron 2007年6月3日 (日) 04:46 (UTC)回覆

可以參考以下三個翻譯單位:

老陳 (留言) 2008年8月28日 (四) 18:51 (UTC)回覆
還可以參考CNKI翻譯助手。--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8年10月18日 (六) 14:23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 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重審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木木 (發呆中) 2009年2月17日 (二) 18:47 (UTC)回覆

看不懂 編輯

太難。—Wmrwiki (留言) 2009年3月14日 (六) 18:25 (UTC)回覆

能否稍微陳述哪些地方不懂?國立交通大學物理系有個非常好的,關於量子力學導論的視聽教學,可以學到初等量子力學。—老陳 (留言) 2009年3月15日 (日) 04:15 (UTC)回覆

少了愛因斯坦 編輯

條目少了他 對於量力的貢獻.

區別 編輯

本條目和量子力學入門的區別是什麼?--百楽兎 2009年7月31日 (五) 11:21 (UTC)回覆

我覺得量子力學這條目應該是比較一般性。也就是說,這條目是對於想要知道量子力學是甚麼的大眾讀者而編寫的。而量子力學入門條目則是針對那些想要學習量子力學的讀者。或許,他們讀完那條目後,還會繼續研讀更進階的條目。不知您意見如何?—老陳 (留言) 2009年11月10日 (二) 07:01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第二次) 編輯

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重審最後修訂

量子力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自然科學 - 物理學,提名人:Peacezheng留言2013年8月27日 (二) 05:25 (UTC)回覆

投票期:2013年8月27日 (二) 05:25 (UTC) 至 2013年9月3日 (二) 05:25 (UTC)

補充參考文獻 編輯

此條目已有32條參考文獻,我個人覺得足夠支撐全文。如果您認為有任何內容需要補充參考文獻,請詳細指明,我很願意找到相關資料,否則,也可以將該內容刪除,謝謝!--老陳留言2014年6月1日 (日) 00:26 (UTC)回覆

此條目爭議較少的版本 編輯

  請求已拒絕

此條目這個版本有包括量子糾纏及量子信息學的內容,而且有參考資料,不知是否可以請管理員協助更新到此版本?若管理員有其他考量也敬請提出,謝謝,祝編安--Wolfch (留言)-第十二次動員令開始籌備 2014年6月24日 (二) 13:27 (UTC)回覆

精簡 編輯

是否可以考慮將 動力學演化 段落精簡並拆分為一個單獨條目。對於其他部分來說這一段落顯得特別繁瑣。--物理極客銘留言2016年5月22日 (日) 03:58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第三次) 編輯

量子力學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葉又嘉留言2016年9月16日 (五) 19:46 (UTC)回覆
投票期:2016年9月16日 (五) 19:46 (UTC) 至 2016年9月23日 (五) 19:46 (UTC)
  • (:)回應,未免過於誇張,是否符合維基評審的水平?請具體列出問題語句,謝謝!--老陳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06:08 (UTC)回覆
    • 第一句話:「量子力學是描寫微觀物質的一個物理學分支,與相對論一起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許多物理學理論和科學,如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以及其它相關的學科,都是以其為基礎。」>「量子力學是微觀物質物理學分支,與相對論一起被視為現代物理學兩大基本支柱,……接下來我改不了,不知道到底兩個基本支柱是這些的基礎,還是只是量子力學是這些的基礎,我也不需要知道實際情況到底是哪個,這足以說明條目開頭的定義就有歧義。」第二句:「19世紀末,經典力學經典電動力學在描述微觀系統時的不足與矛盾越來越明顯。量子力學是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尼爾斯·玻爾沃納·海森堡埃爾溫·薛丁格沃爾夫岡·泡利路易·德布羅意馬克斯·玻恩恩里科·費米保羅·狄拉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一大群物理學家所共同創立。」上下兩句如果是因果關係的話,現在的行文就沒有體現出來,由於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存在不足,因此有量子力學面世;所字多餘,一大群說法不當,首段就這樣羅列一堆人名也是。「透過量子力學,人們對物質的結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見解被根本地改變,同時,許多現象也得以真正地被解釋。」這兩個被字句真是要多彆扭有多彆扭,可以考慮改成:「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藉由量子力學,以往經典理論無法直接預測的現象,現在可以被精確地計算出來,並能在之後的實驗中得到驗證。」這斷句還能不能再歐化一點?「人們也可以通過量子力學精確計算並預測過去經典理論力所不及的現象,並在以後中實驗中驗證。」「除透過廣義相對論描寫引力外,迄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寫量子場論)。」上半句已經「除……外」,下半句還要「其它」?後半句「的」字多餘,另外首段中反覆使用的描寫、描述這種詞,我想問一下(真的是疑問句):台灣真的是用這類詞的?像上面這樣用相對論描寫引力,在量子力學框架描寫基本相互作用?如果是那這兩個詞沒有意見。教科書式行文遍地都是:「這裡  是一個整數……」「這裡,  是頻率」,「這裡   是電子的質量,」「電子的雙縫實驗可以非常生動地展示出多種不同的量子力學現象。」「怎樣才能正確地理論描述對於一個可觀察量的測量?」好了不浪費時間了。--7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8:58 (UTC)回覆

不確定性原理 編輯

粒子的位置   和動量  是不相容可觀察量的典型範例。它們的不確定性是   的乘積,大於或等於約化普朗克常數的一半:[1]:110-114

 

這公式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理論而言,因為,改變位置算符和動量算符的作用順序,會直接影響到運算結果。

設想一個定域性的波包,假設波包的尺寸為  .從計數波包的週期 ,可以知道其波數 

 

假若,計數 的不確定性為 ,那麼,波數的不確定性是

 

根據德布羅意假說 。因此,動量的不確定性是

 

由於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是 ,所以,這兩個不相容可觀察量的不確定性為[2]:5-6

 

請問Antigng,這是百科全書的寫作風格嗎?可以當做是其他條目寫作的典範嗎?--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26 (UTC)回覆

這一段沒有任何違反格式手冊的地方。--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27 (UTC)回覆
閣下仍然認為,就這一節而言,量子力學的理論框架就是這樣,一點改動的餘地都沒有?--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30 (UTC)回覆
對。量子力學的基本假設就是五條公理,條目的核心部分也是圍繞著相關的一系列概念展開的。「不確定性原理」是統計詮釋假設一個重要的推論。--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34 (UTC)回覆
既然閣下看不出任何改動的餘地,那麼我提一個改進建議,請閣下指教。我希望,這一段在羅列公式、定義等內容之前,應該至少有一句總述,再不濟,最起碼也要說一下為什麼要把「不確定性原理」列在這裡。不要寫成教科書的樣式。閣下覺著我說的有道理嗎?歡迎批評。--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0 (UTC)回覆
總述:「粒子的位置 {\displaystyle x} x 和動量 {\displaystyle p} p是不相容可觀察量的典型範例。它們的不確定性是 {\displaystyle \Delta x} \Delta x 和{\displaystyle \Delta p} \Delta p 的乘積,大於或等於約化普朗克常數的一半:[1]:110-114{\displaystyle \Delta x\Delta p\geq {\frac {\hbar }{2}}} \Delta x \Delta p \geq \frac{\hbar}{2}這公式被稱為不確定性原理。」之所以要列在這裡,是因為上文談到了「不相容可觀察量」的問題。在條目中說明為什麼這麼寫,以達到幫助非專業人士理解的目的,才是教科書的樣式。--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2 (UTC)回覆
閣下覺著用這句話來代替閣下的總述怎麼樣:「粒子的位置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是不是教科書的味道少點了呢?--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48 (UTC)回覆
這句話在上一段已經有了,「在經典力學裡,一個物理系統的位置和動量,可以同時被無限精確地確定和預測。在理論上,測量過程對物理系統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並可以無限精確地進行。在量子力學中則不然,測量過程本身會對系統造成影響。」--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09:54 (UTC)回覆
呵呵,閣下能從上一段「在經典力學裡,一個物理系統的位置和動量,可以同時被無限精確地確定和預測。在理論上,測量過程對物理系統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並可以無限精確地進行。在量子力學中則不然,測量過程本身會對系統造成影響。」中,得出「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這個結論。閣下腦補的功力真牛!不過,也許是我的邏輯能力太差了,閣下的邏輯水平太強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01 (UTC)回覆
從上一段可以推導出「粒子的位置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這個結論。--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09 (UTC)回覆
閣下認為從上一段可以導出  嗎?如果普通讀者像閣下這麼天才,那還寫下一段幹什麼,讓讀者自己推導得了--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17 (UTC)回覆
你說的是「不可同時被確定」,不是「標準差乘積大於hbar」。--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20 (UTC)回覆
呵呵,看來不只是邏輯能力的問題,還有理解能力的差異。「粒子的位置動量不可同時被確定,位置的不確定性越小,則動量的不確定性越大,反之亦然。」敢問閣下,這句話閣下是否只看懂了前半句?--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28 (UTC)回覆
我說重複的意思就是這前半句根本不應該有,不管你後半句是什麼。--Antigng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48 (UTC)回覆
哦,閣下說:「這句話在上一段已經有了,」原來是這麼個意思。呵呵。。。好了,我就不對閣下的表達能力作評論了。既然相關內容已經有人補充了,我想,我們再討論下去也沒有意義了,就到此為止吧。--Tai8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10:54 (UTC)回覆

參考資料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Griffiths2004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Vladimir B. Braginsky; Farid Ya Khalili. Quantum Measur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 May 1995. ISBN 978-0-521-48413-8. 

9支持,3反對:符合標準--Z7504留言2016年9月23日 (五) 22:52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量子力學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6月20日 (三) 03:14 (UTC)回覆

返回 "量子力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