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全球暖化

由Deryck Chan在話題Discussion on Meta-wiki上作出的最新留言:2 年前
本條目已經被一個媒體組織報導過
Former good article全球暖化曾屬優良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7年1月3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9年11月2日優良條目重審維持
2010年9月5日優良條目重審撤銷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優良條目
基礎條目 全球暖化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氣象專題 (獲評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氣象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氣象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地質專題 (獲評丙級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地質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地質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高重要度
環境專題 (獲評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環境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環境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跨語言維基專題 (獲評乙級
維基百科跨語言維基專題小組確認全球暖化英語維基百科中的典範條目。您可以參考這些語言的維基條目進而改進本條目的中文版。感謝您的參與合作。
 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乙級

Fiji temperatures not increased 編輯

Satellite picture in article shows that so what hurricane or sea level rise ? Hurricanes are normal at that area. Fiji Hindi-no global warming article.—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89.204.135.67對話)於2017年11月8日 (三) 01:20 (UTC)加入。回覆

英文連結Global Warming重要 編輯

這個連結Global Warming很有用。應預以保留。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提升英文作為一種語言的地位,而是因為那個連結包含了有價值的信息。不應因排斥英文而排斥有價值的東西。--Roland Longbow 01:33 2006年2月16日 (UTC)

左側我們已經有了跨語言連結,何必在條目中再連結一次?--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05 2006年2月16日 (UTC)

==全球暖化==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聊天 我最近想把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翻譯過來,然後又發現了Wikipedia:WikiProject Climate change這個東西。正好Science又出了一篇特稿[1],可能是時候關注一下了。2007年新的報告要出爐,到時候也會是一個重要的政治議題吧。我覺得這是一個遠遠比台海局勢、反恐戰爭要迫切的嚴重問題,不知有沒有同志?--Demos(Talk) 08:20 2006年3月25日 (UTC)

個人認為這應該譯作「溫室效應」吧? --Hennessy 08:26 2006年3月25日 (UTC)
其實就如題目所言,全球暖化的影響所涉及的是它的生態、環境、經濟、政治……效果,而非原因。而說起原因,全球暖化也不是溫室效應單一因素決定的,氣候系統是個複雜的系統,牽一髮而動全身,確實可以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Demos(Talk) 08:54 2006年3月25日 (UTC)
啊呀呀,不容易啊,終於遇到一個同道中人,激動一個。溫室效應是en:Greenhouse effect,目前科學家認為的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溫室效應,但實際上也未必,因為歷史上地球也數次出現冷暖交替的情況,不過以目前的科學研究,一般還是認為溫室效應是主因,而氣候變化又是全球暖化的結果,氣候變化包括颶風的強度增加,海嘯增多,冰川融化造成季風夏季減弱,內陸降水變少乾旱,等等,總之這是三個相互因果的問題。氣候和環保問題是外國的大熱門(英文版的相關條目都是字又長圖又多),但是好像在國內以及中文wiki上都沒什麼人關注:-(--3dball 09:53 2006年3月25日 (UTC)
我也贊同這個問題更迫切嚴重,不如多認真研究問題和條目,不過要是把這問題流於 US-bashing 的一種手段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澍子 10:12 2006年3月25日 (UTC)
US-bashing? 不解……其實在美國還是很重視這個問題的呀,反倒是國內很少有人提起,就像3dball所說。我也是出國後才開始關注的。--Demos(Talk) 12:24 2006年3月25日 (UTC)
你不要不解,看看人家的歷史記錄就知道了,某些人總是以自己的想法為標準,偏執的認為所有人都跟他一樣的想法。--3dball 12:52 2006年3月25日 (UTC)
  • 好好,多研究問題,少提主義。不過最終這些問題還是要市場和科技兩翼來解決,還是期許美國會作出較大的貢獻。畢竟,Sierra Club 已經存在一百年以上了,沒簽一個京都議定書不能就說成是萬惡之源。 --澍子 13:10 2006年3月25日 (UTC)
這位網友,你就不能不把這樣一個關於人類生存的科學問題墮落到你那狹隘的政治視野里?難怪我的教授說跟美國政客講科學問題那就是對牛彈琴,大家想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3dball 13:17 2006年3月25日 (UTC)
  • 消消氣,政客都一樣。難道中國網友對「京都」突然產生的莫大興趣,就沒有狹隘的政治視野在作怪嗎?最終,還是要看誰對科學貢獻大。--澍子 13:22 2006年3月25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以下內容由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移至

  • 全球暖化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自然科學- 大氣物理學及氣象學 - Munford 17:02 2006年12月26日 (UTC)
    • (!)意見全球暖話跟溫室效應有關的部分,因為主條目是溫室效應因此該段落可以再精簡些,或詳細內容移致主條目內,而溫室氣體部分,才是最大的溫室氣體,卻一點都沒有著墨,這點還請增補--Droxiang 17:22 2006年12月26日 (UTC)
    • (!)意見 這條條目好像說全球暖化是一個既定事實, 但大氣變化受無限因素影響, 現在地球是否越來越熱, 亦即未來一百年會否如聯合國估計, 上升5 度, 依然有不確定因素。七十年代我們不是擔心暖化, 而是擔心「氣候冷化」呢。作為一篇百科的題目, 似乎有必要交代清楚這一命題的特性, 以免成為環保團體的宣傳。--Yau 15:49 2006年12月27日 (UTC)
    • (!)意見:希望部分重要的紅字條目,可以有有心人加強!Here Comes the PAIN!踢館去! 03:04 2006年12月28日 (UTC)
    • (+)支持--約翰哈博克 02:54 2007年1月1日 (UTC)
    • (+)支持,身為海島人民,更加支持此內容充實的article--桃子娃 & Neversay 12:12 2007年1月2日 (UTC)
    • (+)支持--費勒姆 費話連篇 14:08 2007年1月2日 (UTC)

如果圖片能改成中文的就更好了 編輯

建議可以參考熱帶氣旋, 該條目引用的圖片很多都將英文圖標改為中文了。可以試試在原圖片上用中文覆蓋英文。--塔下人 23:38 2007年3月12日 (UTC)

南北極溶化後,可能會出現像冰河時期嗎? 編輯

以下移自wikipedia:詢問處

大家都說南北極冰山一直在融化,不知道冰山融化,對地球的短期影響,與長期影響各是什麼? 我只是國小5年級的學生,希望有人幫我解答問題!謝謝!—以上未簽名的意見是由ANN F W (對話貢獻) 在12:59 2007年2月27日 (UTC)所加入的。

可參考全球暖化的效應全球暖化條目。--出木杉 13:14 2007年2月27日 (UTC)
對。在全球暖化條目裡寫得很清楚。簡單來說有以下三點:
  1. 冰山融化,使海水變淡,並干擾了海洋洋流透過對流作用來為緯度較高地區送暖的效果。
  2. 極冠融化,使極冠縮少,使地球反射回到太空的光和熱減少,使地球變得更加熱,加速地球暖化。
  3. 因為洋流減慢,使地球各區的氣溫梯度大了,所以氣候轉變會更劇烈,極端氣候更容易出現。--石添小草 13:19 2007年2月27日 (UTC)

氣溫梯度,這麼專業的概念也不知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能明白嗎?小朋友,你關心的南北極冰山融化牽涉到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就是全球暖化。但是冰山的融化是全球暖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同時冰山的融化會反過來加速全球暖化。至於全球暖化對地球的影響,短期的,除了氣溫上升主要就是氣候變化更劇烈,旱澇等自然災害更頻繁;長期來看,地球不會一直變暖下去,在地球歷史上氣候始終是冷暖交替在變化,周期可能長達幾十萬年。所以全球暖化的長期影響是無法預測的。--Mukdener|留言 02:22 2007年3月3日 (UTC)

移動完畢


機器翻譯 編輯

我把機器翻譯的部份隱藏了,請翻好之前不要顯示。--Jnlin討論) 19:56 2007年3月28日 (UTC)

BBC記錄片 編輯

[BBC 全球暖化的大騙局]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2007.3.8

這個記錄片反對人為造成全球暖化的理論,並提出是由太陽、雲、水氣等宏觀環境因素所造成。片中的論點不一定全部正確,有興趣的人可以尋找該片來看。--Hiaeoupyc 2007年6月20日 (三) 09:33 (UTC)回覆

看過了,指出全球暖化其實是因為人們為了能源危機,所以要為非化石燃料做勢,如果不是切爾諾貝爾事件,全球早就接受了核能了。

Gx9900gundam (留言) 2008年5月1日 (四) 15:46 (UTC)回覆

為何 Cloudcolors 這樣修改? 編輯

本人並不同意是次修改:

   2008年5月14日 (三) 06:05 Cloudcolors (討論 | 貢獻) (41,977 位元組) (回退,引用的內容並非權威內容) 

Cloudcolors 以「引用的內容並非權威內容」為理由,回退前先的多項修改,做法令人費解。

第一、雖然部份內容可能並非權威,但部份已詳細列出權威來源的內容卻亦同時被刪除,例如:

  氣候變暖將加劇疾病傳播,如霍亂、登革熱、瘧疾、乙型腦炎等,將更多的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和死亡。
  <ref>〔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804/show944588c14p1.html 
  氣候變暖將加劇疾病傳播 中國新聞網 2008年4月9日 09:47:56〕</ref>

第二、Cloudcolors 在刪除非權威內容的同時,並沒有完整地刪除,而是選擇性地刪除,違反中立性,例如:

  #以目前的科技水準,想要維持經濟成長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不可行的。(沒有被刪除)
  #以目前的環境變化,想要維持現時經濟增長及城市發展模式,同時保持現有生活環境是不可行的。(被刪除)

故本人認為 Cloudcolors 是次做法違反維基精神。 --Quality of Life (留言) 2008年5月17日 (六) 10:48 (UTC)回覆

條目命名怪怪的? 編輯

參考連結的網址 編輯

參考文獻連結中"全球暖化 焉知非福"此一條目的網址指向一個個人網誌,而原文網址在此: http://www.readersdigest.com.tw/rd/rdhtml/ce/magazine/mag_content.jsp?p=0&cid=1210

是否可以將連結位址改變成此網址?

P.S編輯頁面的該部分我無法改變(不知為何,只看的到一行reflist語法,但我不懂)

118.168.243.53 (留言) 2009年2月26日 (四) 14:38 (UTC)回覆

已修改。 59.112.213.20 (留言) 2009年3月12日 (四) 12:43 (UTC)回覆

失效連結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這個網頁已經被保存在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請為該網頁提供一個合適的存檔版本: [2]。--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8 (UTC)回覆

失效連結 2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這個網頁已經被保存在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請為該網頁提供一個合適的存檔版本: [3]。--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3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4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5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6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7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這個網頁已經被保存在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請為該網頁提供一個合適的存檔版本: [4]。--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09 (UTC)回覆

失效連結 8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10 (UTC)回覆

失效連結 9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16 (UTC)回覆

失效連結 10 編輯

一個自動運行的bot發現下列外部連結可能已經失效。請幫助修復錯誤的連結或者移除它!

這個網頁已經被保存在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請為該網頁提供一個合適的存檔版本: [5]。--Sz-iwbot (留言) 2009年10月26日 (一) 03:16 (UTC)回覆

注意一下懷疑觀點 編輯

事實上,部分科學家對現有的溫度測量有質疑,另外,各地大城市溫度屢屢上升也被質疑是熱島效應,因為一些相近的小鎮溫度上升不顯著。另外,海平面測量最好有全球和長跨度的數據對比-孫學 (留言) 2009年11月2日 (一) 11:17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候選最後修訂版本

條目掛有多個維護模板,還存在多處來源請求(最早的來源請求來自2007年),外部連結有一些沒翻譯—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9年10月22日 (四) 03:00 (UTC)回覆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這個過期啦,麻煩管理員清一下。—LUFC~~Marching on Together圓桌會 2009年11月1日 (日) 10:31 (UTC)回覆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移動完畢--Maxwell's demon (留言) 2009年11月2日 (一) 16:50 (UTC)回覆

優良條目重審(第二次) 編輯

以下內容移動自Wikipedia:優良條目重審最後修訂

全球暖化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編輯

7支持,0反對 →撤銷優良資格,請管理員處理。--達師147228 2010年8月26日 (四) 09:04 (UTC)回覆

長期掛有多個維護模板,內容比較單薄,不符合優良條目要求--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12日 (四) 14:55 (UTC)回覆

  1. (+)支持,上次Talk:全球暖化#優良條目重審竟然沒有一張有效票,所有支持票全部超過時限。這次不能再像上次那樣了!--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0:29 (UTC)回覆
  2. (+)支持,仍存在較多問題。——全麥麵包請張嘴2010年8月13日 (五) 11:54 (UTC)回覆
  3. (+)支持,是不是我自己也要投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8月13日 (五) 12:40 (UTC)回覆
    是啊,提名者也要投票。--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2:42 (UTC)回覆
  4. (+)支持,後半截比較混亂-不平靜的湖畔 (留言) 2010年8月13日 (五) 13:17 (UTC)回覆
  5. (+)支持,大量維護性模板,而且不少圖片未漢化。—ATRTC 2010年8月13日 (五) 14:16 (UTC)回覆
  6. (+)支持:已經不是短期內可拯救的條目了。--海藻腦袋~YA!動員令 2010年8月14日 (六) 09:03 (UTC)回覆
  7. (+)支持,至少移除那三個模板後再說。-HW (留言 - 貢獻) DC8 - Signpost 2010年8月14日 (六) 11:44 (UTC)回覆
    (+)支持,不符合優良條目的標準。-ArikamaI 決戰維基邊緣的戰士謝絕廢話)—I want you for DC8! 2010年8月24日 (二) 09:04 (UTC)回覆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支持,大量維護性模板,再加上漢化不足,短時間無法做最佳化處理--Honmingjun--銘均 2010年8月25日 (三) 09:16 (UTC)回覆
    ↑該用戶投票因超過時限而無效,但意見可供參考。
移動完畢--木木 (發呆中) 2010年9月5日 (日) 12:06 (UTC)回覆

有關"造成的影響"應該移去依賴一個來源的告示 編輯

雖然相關位置依賴條目"全球暖化的效應"作為其來源, 但是條目"全球暖化的效應"本身是優良條目有眾多很好的來源... 所以不應該視之為一個問題。

移除的文字 編輯

剛剛在條目中移除以下文字,內容目前屬原創研究,需加入對應的參考資料:

人類造的全球暖化其實根本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說只是因為工業或大眾所排放的CO2而使地球劇烈增溫,這似乎太誇大了,請科學家們注意一下因火山活動增加所排放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這幾年來火山的活動持續增加!然而地球真的暖化嗎?2010冬季,2011冬季,2012年初皆有史上最低溫的現象出現,這可能來自於太陽的活動有反覆減弱的現象,太陽活動減弱磁場不強,宇宙射線大量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可能使得雲層加厚。結論:地球因火山活動劇烈的暖化和太陽反覆減弱的現象導致地球氣候極端化」 --Wolfch (留言) 2012年2月10日 (五) 18:46 (UTC)回覆

觀點 編輯

保護環境!青年人的責任! ——Rock com cn留言2012年3月31日 (六) 13:40 (UTC)回覆

此條目缺乏中立性 編輯

即使全球暖化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是仍有不少人認為全球暖化只是個騙局,例如《以碳之名》此書就點明全球暖化是個騙局。

目前暫且掛上{{POV}}模板—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Memberzgc對話貢獻)於 2012年5月25日 (五) 10:07加入。

首先,發言後請簽名;其次,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有人反對「全球暖化」而掛POV的話,請注意維基的中立原則並不是不考慮比重的羅列所有觀點。如果你堅持要表述根本反對「全球暖化」的觀點,請參考英文維基對該條目的處理,另立條目羅列反對觀點。塔下人留言2012年5月28日 (一) 16:07 (UTC)回覆

IPCC SRES Fraud Scenarios 編輯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討論頁面無關,已由Mys_721tx留言2017年12月17日 (日) 15:47 (UTC)於{{{time}}}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全球暖化中的5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10:4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全球暖化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8年7月2日 (一) 10:13 (UTC)回覆

我計劃在2019年通過翻譯英文維基來大幅擴展和更新這個條目 編輯

英文維基是特色條目,因此翻譯工作量巨大,我肯定不會一次翻譯完後更新,而是不間斷的翻譯一段然後更新。因為很長時間沒有編輯了,不當之處請各位指教。探索者留言2018年12月29日 (六) 06:05 (UTC)回覆

如果能考慮整合本地內容更佳,現在一部分參考文獻英文那邊不像是有的。淺藍雪 2018年12月29日 (六) 10:38 (UTC)回覆
我先試著一小段一小段的改吧,初步的翻譯發現一部分中文內容和英文條目有衝突,因為英文條目注釋翔實且採用了最新數據,我會翻譯英文而刪除部分中文。探索者留言2018年12月29日 (六) 11:26 (UTC)回覆

編輯請求 2021-12-06 編輯

  請求已拒絕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129003911/http://www.ipsnews.net/new_focus/kyoto/index.asp

http://www.ipsnews.net/news/environment/climate-change/--Chidgk1留言2021年12月6日 (一) 16:43 (UTC)回覆

 未完成,不知所云--A1Cafel留言2021年12月10日 (五) 03:59 (UTC)回覆
(*)提醒m:Climate change portal/climate denial review 桐生ここ[討論] 2021年12月11日 (六) 14:25 (UTC)回覆

Discussion on Meta-wiki 編輯

@DtettaMay I confirm once that you are requesting the deletion of the whole section 3.2 (including 3.2.1)? Sanmosa Immortal 2021年12月9日 (四) 06:28 (UTC)回覆

@Sanmosa - Thank you for contacting me. I have posted my proposed edits (in English) a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er:Dtetta/sandbox#Suggested_Edits. I hope to have a translation in Chinese by tomorrow, and I will post that here. Dtetta留言2021年12月12日 (日) 05:25 (UTC)回覆

感謝給與機會在這裡發表評。以下是我對第3(成因),3.2(其他理論)和3.2.1(太陽變化理論)章節的編輯修改意見。

首先,我認為這篇文章的開頭段落很好,概括了當前科學研究的主要觀點:包括全球暖化的原因, 未來變暖趨勢的預測, 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科學共識等。 這些段落還準確的描述了緩解氣候變化所開展的國際工作。 雖然有一些信息和參考資料已經過時,但是所陳述的觀點是基本準確的。

第3 節 (成因) 這一章節的引言段落上有幾個問題: • 引言的四個段落沒有列出相關的參考文獻, 這與WP:RS的指導意見不一致。可以參照英文版氣候變化文章所引用的參考文獻(具體文獻見Drivers of recent temperature rise章節):Global warming causes • 除此之外,引言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內容有嚴重缺陷,因此建議刪除。 • 引言的第一段第四句提出「近代氣候變化的成因仍然是一個活躍的研究課題」,這句話言下之意認為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存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這句話應該刪除。 • 第二段提出了二氧化碳在工業化到來之前已經存在,以此為理由認為我們不需要對溫室氣體所導致的氣候變暖擔憂。這是對全球暖化的一種否認,應該刪除。

第 3.2 節(其他理論) 第3.2節應該刪除的原因如下: 第一段闡述大家缺乏對於人為原因導致氣候變暖方面的共識。 雖然這個對於某些民眾群體來說可能是正確的,但科學觀點並非如此。因此,這段話錯誤的引導讀者去相信科學家們對人為原因導致氣候變暖這個事實存在分歧。另外,參考文獻61是20年前發表的,參考文獻62是基於一個不可靠的信息來源,因為沒有跡象表明這個信息的內容經過任何編輯的審閱。參考文獻63的連結已經不存在了。

第二段中的所有的陳述都與最新的IPCC AR6報告中的信息不一致。另外,參考文獻64中並沒有信息支持所陳述的觀點。參考文獻65是1998年的一次採訪,以用來支持文中的觀點。但是,我在當前同行評審文獻中沒有找到支持這一理論的文獻。根據WP:RS,此類的科學文章應該引用同行評審文獻作為可靠的信息來源。

我認為最後一段是無意義的句子。另外,沒有列出參考文獻。

第3.2.1節(太陽變化理論) 本節的參考文獻和陳述有幾個問題。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最新的IPCC報告的結論指出太陽有效輻射強度的最佳估計值為每平方米0.01 瓦AR6 WG1 p.7-46。這與人為導致的太陽輻射強度每平方米2.72瓦相比是非常小的數量AR6 WG1 p.7-7。 由於這段話闡述了太陽輻射是氣候變暖的重要原因 (第三句中使用了36%-沒有引用任何可靠的參考文獻),這篇文章錯誤的引導讀者,使他們認為太陽輻射是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的成因。最近的IPCC 報告表明這顯然不是真的。

這個章節應該準確描述科學上對於氣候變化成因的理解, 但是目前這個章節的內容並沒有做到這點,同時誤導讀者高估了太陽活動的影響。因此,這部分,正如目前所寫,也應該刪除。如果需要信息替換這個章節的內容,我建議參考英文版文章中的Solar and volcanic activity部分。

對我的原版英文評論感興趣的,請看連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er:Dtetta/sandbox#Suggested_Edits

這裡是對於這些評論所展開的討論 (英文):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Talk:Climate_change_portal/climate_denial_review#Deleting_denial_info_from_Chinese_GW_article

這些評論的簡體中文由葵麗翻譯。Dtetta留言2021年12月12日 (日) 19:13 (UTC)回覆

已按提議刪減「成因」分段。-- 2022年1月17日 (一) 10:04 (UTC)回覆

Citing IPCC reports suggestion 編輯

Hello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WikiProject_Climate_change

Thanks for considering the change requests above.

As some of your editors have such good English maybe they did not need to look at https://www.ipcc.ch/languages-2/chinese/publications-chinese/

Because citing IPCC reports is fiddly some guidance has been written for English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IPCC_citation

You could consider writing your own guidance (maybe referred to by FAQ) telling editors to cite the official Chinese versions (where available) instead of the English versions. In that way all your readers would be able to click through to the IPCC website and read the most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if they wished.

Have a nice day

Chidgk1留言2021年12月9日 (四) 07:55 (UTC)回覆

Discussion on Meta-wiki 編輯


Hello,

Sorry for writing English on your Wikipedia. There is a discussion at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Talk:Climate_change_portal/climate_denial_review#Deleting_denial_info_from_Chinese_GW_article you might like to join.

Also I noticed that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nd "Technical summary" are available in Chinese for the fifth report at https://www.ipcc.ch/languages-2/chinese/

So I suppose the sixth report summaries might be translated soon.

Have a nice day

Chidgk1留言2021年12月6日 (一) 17:53 (UTC)回覆

參考翻譯:

你好,關於全球暖化的問題,在此處上有一個討論,使用者可以加入。除此,IPCC的「決策者摘要」和「技術摘要」有中文版,可用於第五次報告 (此處)所以我想第六次報告摘要可能很快就會被翻譯。


請鎖定   NHK 紅白歌合戦まふまふ初登場! 2021年12月17日 (五) 06:32 (UTC)回覆

返回 "全球变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