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

香港地名

22°17′17″N 114°09′00″E / 22.28806°N 114.15000°E / 22.28806; 114.15000

上環
上環新紀元廣場(左)及中遠大廈(右)之間
上環貴華里來自香港開埠初年發跡的華人盧亞貴(Lo Ah-guo),連接急庇利街及禧利街

上環(英語:Sheung Wan[註 1],位於香港島中西區的北部,東起鴨巴甸街永吉街永和街,西至威利麻街、南至皇后大道中,上環於區議會設有兩席議員,分別名為上環選區東華選區,而信德中心無限極廣場一帶則屬鄰近的中環選區

上環是香港的商業區,不少中資企業的辦事處設在該區。在今日的香港交易所的前身「聯合交易所」成立之前,香港的股票及期貨主要由4個交易場所負責。當中的「金銀業貿易場」及其他2家交易所就在上環的蘇杭街

上環也是香港的海味中藥的集散地。中藥店林立的文咸東街文咸西街,有「南北行」之稱 ;海味店則集中在德輔道西一帶,老一輩稱呼該區為「三角碼頭」。而荷里活道及摩羅街一帶,以古玩店著名,吸引不少中外遊客在此尋寶。

歷史

编辑

上環原是四環九約裏其中一環。自1843年,上環一直是華人聚居的地方,英國人及外國人則住在中環。1874年桂文燦編纂的《廣東圖說》同治刊本,當中以群帶路標誌為上環、中環下環。1866年的《新安縣全圖》,群帶路所標示的位置亦在上環現址相近。

1850年代開始,太平天國之亂中逃難華人帶來資金和營商經驗,上環發展成華人主要商貿區。蘇杭街文咸西街由於接近當時海邊的三角碼頭,故成為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干諾道西為當時的食批發中心;德輔道西一帶則是海味鹹魚的集散地。此後上環一直隨著香港經濟而發展,其他行業亦在區內發展。

著名地點、街道及建築物

编辑

地點及街道

编辑

建築物

编辑

教育

编辑

位於上環一小學入學(POA)11區。該區內有多所資助學校(獨立運營但獲政府資助)和以下政府學校:寶血小學和李陞小學。[1]

該區另一所備受好評的學校是 Discovery Montessori School 香港國際蒙特梭利學校[12],一所著名的蒙特梭利學校,位於上環文咸東街43B號文咸大廈3樓。DMS為6個月至6歲兒童提供playgroup、幼兒園和幼稚園課程。該校秉持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以孩子為中心,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索的方式,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致力於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環境,讓孩子們在自由和自主的氛圍中,自然地發展個人潛能。DMS 在香港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認為提供優質的蒙特梭利教育,深受家長青睞。

由於有大量法國僑民居住[13],香港法國國際學校此前在上環東暉花園地下2-4號舖設有一個幼稚園校區[14]。

交通

编辑

來往澳門客運服務

编辑

過去香港和澳門的海上交通就只靠位於上環的港澳碼頭。但隨着尖沙咀中港碼頭陸續提供來往澳門的航運服務,信德中心的港澳碼頭就不再享有這個專利,此外上環信德中心的天台設有直升機場,提供來往香港至澳門的直升機客運航線。

主要交通幹道

编辑

公共交通

编辑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電車
巴士
專線小巴
紅色小巴
  • 西環-銅鑼灣
  • 荃灣-灣仔
  • 荃灣-上環

註釋

编辑
  1. ^ 19世紀時,香港華人對香港島北岸城區有「四環九約」的通俗分區,其中上環與西環爲其中兩環,而港英政府維多利亞城的官方分區則可分爲東、中、西三區,具體區劃不明,上環之地應介乎於當時的「西區」和「中區」之間;從1941年底至1945年的日佔時期,上環被更名爲「西區」(寫法爲日本漢字),而西環內的西營盤、石塘咀和堅尼地城三地也被分別更名;戰後恢復原來的分區,但至1963年重新劃區,上環一帶被劃爲「西區」(Western District),而西環三地則分爲「西營盤區」和「堅彌地城區」,此時上環與「西區」之名並存且有混用的情況,官方亦有以“Western District”同時對應中文地名「西區」及「上環」的情況,例如前上環街市之英文名稱爲“Western Market,但「上環」的粵音拼讀“Sheung Wan”亦一直爲坊間應用;大概1973年市政局改組後,「西區」之名逐漸演變成西環的別稱;1982年香港政府建立區議會制度,西環、上環及中環一帶合稱「中西區」,上環基本上與「西區」之名脫離關係,在此之後於上環興建的社區設施都使用「上環」及其粵音拼讀“Sheung Wan”作爲中文及英文名稱中的地名標識,而「西區」之名則徹底變成西環的別稱。

參看

编辑
  1. ^ 李陞小學. www.lsps.edu.hk.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