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

位於香港島東區的一個社區

北角(英语:North Point)位于香港岛东区,是香港最早期发展的地区之一,是香港岛的最北端。现今北角包括西北面的炮台山,北角站周边,及大半七姊妹地区,北角紧接住铜锣湾的发展,开埠时已有零散人口聚居,清末到民国时期,香港人口由1891年的22万大增到1941年的160万,当中有60-70万人口都是福建籍的,由早期聚居地跑马地开始向北角扩展,自此北角一带成为大多数福建籍居民的聚居地,因为语言相通,这一带第二族群潮州籍人口,而二战后北角(以及鲗鱼涌)更成为全成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港铁通车后,很多人认知的北角变成北角站、新光戏院一带。

北角
North Point
北角一带的住宅及商业区(2008年)
北角一带的住宅及商业区(2008年)
北角在香港的位置
北角
北角
北角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17′23.978″N 114°12′2.4628″E / 22.28999389°N 114.200684111°E / 22.28999389; 114.200684111坐标22°17′23.978″N 114°12′2.4628″E / 22.28999389°N 114.200684111°E / 22.28999389; 114.200684111
行政区 香港
地区香港岛
东区
人口(2019年)
 • 城市150,000人
 • 市区150,000
居民称谓北角人
时区香港时间UTC+8
1945年英国军舰HMS Swiftsure经北角进入维多利亚港中部
北角英皇道模范邨
北角渡轮码头
香港皇家游艇会会所(二级历史建筑),现活化作油街实现艺术中心
北角新光戏院

地名源由 编辑

 
1945年的地图显示北角和七姊妹名字互通

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刊行的《新安县志》尚没有北角的任何记载,连地名也并未出现。北角的名字是开埠后才出现。在英军占领港岛初期,他们派员在船舰测量港岛北部海岸。当时测量人员以测量点找出最北端突出的岬角,而命名为 North Point(北角);与此同时,亦把东西点列做 West Point(西角,即今西环一带)和 East Point(东角,即今东角道一带)[1]。在1945年的地图显示,当时政府把英文的北角的位置等同中文的七姊妹

全区概况 编辑

 
北角春秧街有“小福建”、“小上海”之称

福建的闽南人是早期到香港的群体之一,福建籍人口开埠以来除了在各省籍人口也有的中西区以及湾仔区聚居以外,开埠以来即在铜锣湾天后庙一带经营转口贸易。民国时期,香港人口暴增,铜锣湾一带的闽籍人口已达饱和,郭春秧出高价购买香港市区边缘炮台山以东的北角(包括鲗鱼涌)新填海地,然而铜锣湾一带的闽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但新中国成立后,数十万居于全国各地的福建人南下香港避难,包括中产人仕和商人,又集中移民在北角(以及鲗鱼涌)、观塘区部份地方以及红磡,北角(以及鲗鱼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人口又一直向东区私楼区迁移,使福建籍港人占了东区私楼人口的大多数,东区亦占了总闽南语残留人口的26%,香港有160万祖籍福建或是南洋闽籍华侨[2] 按人口推算达40万人,在抗日战争前,郭春秧曾出巨资援助日本关东大地震,所以北角区早期便有日本人,直到现今以北角一带为主的东区私楼区亦是日籍人口在港的主要聚居地,东区日语人口占总日语人口25%,[3]。铜锣湾到鲗鱼涌一带有较相近的历史和人口迁移史,但北角的发展远比铜锣湾迟,而维多利亚城以及铜锣湾都是开埠以来已得到发展的区份,亦有相近的历史,但因为南洋华侨大量迁居香港[4],以及两区早期亦有不少闽籍人口,政党估算总和也有30万闽籍人口[5],而柴湾以及筲箕湾又和北角一带的历史有些不同[6],因为没有港铁相连以及早期即成闽籍人口聚居地,跑马地以及大坑的闽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近年部份台籍以及闽籍投资移民亦会购买鲗鱼涌太古城直到跑马地一带的物业,北角以及邻近数个以闽籍人口为多数的地区亦有“小福建”之称。北角人口中有很多战后移民,亦有不少为南洋商家,80年代以后移居香港的大陆富商,而铜锣湾、大坑一带则更多开埠以来的移民以及南洋商家,其他东区已置业者则以中产为主。

福建闽南人是早期到香港的群体之一,而北角在香港开埠以及郭春秧开发后,成为闽南语系华侨(包括潮州[7]泉州漳州厦门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欧美)的聚居地,而北角自建区以来即被称为“小福建”[8][9],1919年北角发电厂建成,而北角码头是一个多用途的地方。香港的“小上海”是指九龙色情行业林立的上海街一带[10][11],1950年代郭春秧去世,儿子遗产继承人在北角发展夜总会事业,有华侨巨富的支持,短暂成为高级色情娱乐中心,虽然此区仍以福建人居多,色情行业的客人仍称北角及后来的湾仔为“港岛小上海”,此情况维持到1970年,绝大多数夜总会都结业。九龙上海街一带则至今仍为香港庶民色情中心(参香港人口)。北角亦是香港早期开发的地区之一,东部七姊妹道在1930年代已经有了填海区[需要较佳来源]

地理位置 编辑

在殖民地政府统治下的北角区亦包括鲗鱼涌西部(例如北角官立小学亦位于鲗鱼涌),包括早年市政局选区和现今校网,鲗鱼涌同样是以闽籍人口为华人人口的大多数。

北角位处香港岛,北临维多利亚港,与土瓜湾马头角、及启德新发展区一带对望,西起油街、东至英皇道民新街交界。区内有港铁站北角站、部份炮台山站鲗鱼涌站。炮台山则是北角一小山丘,该处一带自古亦隶属北角区内。电照街以东的北角东部,即七姊妹鲗鱼涌西北部,早年曾被称为丽池[12],但现时只有老一辈居民才会使用此称呼。北角西边尽头为北角道,英皇道油街交界以东属北角,包括天后庙道一部份地方,而天后庙道近铜锣湾天后庙一带则属铜锣湾和炮台山,而海裕街渣华道英皇道交界以东为鲗鱼涌区。北角东面尽头为香港殡仪馆,而鲗鱼涌的西面尽头为鲗鱼涌公园东港中心民新街

不过港铁将鲗鱼涌站设于鲗鱼涌西部,同时亦在七姊妹设有出口,部份香港人误把七姊妹当成鲗鱼涌的一部份,但鲗鱼涌在历代分区(包括日本人的分区)亦是北角的一部份。

港铁站 编辑

北角的港铁站有3座,分别为北角站炮台山站鲗鱼涌站,当中北角站座落在北角东陲,北角东边尽头部份(七姊妹)如北角政府合署、北角警署、北角海逸酒店及七姊妹道,则可经由鲗鱼涌站的C出口前往,北角官立小学则邻近鲗鱼涌站的A出口;而北角西边尽头区域有炮台山站。

经济 编辑

地价 编辑

北角亦是近年住宅地王的土地所在地,如近年的北角邨地王[13][14],单单楼面地价便要1万元1呎,还未计建筑费和利润,部份新楼的呎价在3万以上。

而香港的地价以邻近商业区的地价最高,城规会把香港的商业区安排在港岛的上环、北角、及尖沙咀,而中环及铜锣湾东角则大多数为商业区,其馀地皮则商业区和住宅区参半,但北角及铜锣湾东为商业住宅两用(即可由发展商灵活决定用途)。而香港其馀各区的地皮皆只有极少量商业区,所以住宅平均呎价远低于上环、北角及尖沙咀一带。但香港不少富豪主要居住于山顶和深水湾一带的低密度大单位。而这些地区只准兴建极低密度住宅和邻近商业区。

经济 编辑

北角处于东区,与铜锣湾东同是东区最富有的地区,而东区有21个选区为公屋林立的筲箕湾和柴湾,太古到铜锣湾东只有16个选区,而鲗鱼涌及太古虽然和北角一样也很少公屋和居屋,但家庭收入中位数仍和北角有些距离,在太古以西地区的拉高中位数下,东区在香港的家庭月入中位数仍位处香港最高的行列,在区议会分区创立到2006年,一直排全港头三位,但因为东区私楼居民大量迁居将军澳,东区人口以及收入不停减少,而西贡区人口以及收入不停上升,在2006年追平南区,更在2011年略超东区,东区在2011年只排第5[15]

人口 编辑

 
继园街亦称为继园山,该处的唐楼群在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建成,2021年开始清拆

北角的主要开发商则为东南亚福建巨富郭春秧,后来则较为分散,但最大的投资者为同为闽南民系的李嘉诚,李嘉诚在事业早期便在北角成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城市花园和富中心城市花园酒店北角海逸酒店以及港岛海逸君绰酒店都是由李嘉诚兴建,而油街地王(即现时维港颂历山酒店位置)亦由李嘉诚投得。

1949年前,郭春秧死去,儿子郭双鳌等成为遗产继承人,对上海的夜生活极感兴趣,于是首邀请上海资本以及上海的管理人员在北角打理丽池夜总会,然后再巨资开办月园游乐场及夜总会,亦由上海人打理。上海最富有的人士移至香港或台湾。当时此区开了很多夜总会,希望在香港发现娱乐事业,目的是吸引当时的东南亚富豪旅游,香港人甚至大量新来港的广府富有人士消费,以及上海夜总会服务员,都聚集在北角,在1948年后,国民党各军阀的战况转差,当时的香港亦很可能会像上海租界般被中国政府收回,最富有的都移向台湾、新加坡、东南亚各国。其后在1960年代,因为北角及铜锣湾主题公园及夜总会过多,做成恶性竞争,过量难民涌入使香港人消费意欲大减,夜总会相继倒闭,加上东南亚政局动荡,较富有的福建华侨及早前移走的福建人又回到此区以及附近的鲗鱼涌一带,部份则去了同为福建人聚居的上环一带。

此区的华人来源包括(福建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欧美、较少量的潮州[7])此区亦有很多使用潮州话的广东潮州人居住,高永文马时亨亦在北角长大,其他福建民系的人大多在上环一带,而2010年前的福建社团总会亦设于上环,因为北角大多只代表了闽南和闽南的分支潮汕,北角最初只是多数华侨的聚居地,更多早期来港的福建人大多在中西区长大,陈克勤便是中西区长大的福建人。

收入 编辑

北角家庭的住户收入方面普遍高于中上环,中上环及半山区只有北角60-70%的收入,如北角半山(宝马山选区):96,740[16] 非半山的地区如北角西面的炮台山[17] 和城市花园[18] 有50,000-52,000, 而中环半山(半山东选区):70,000[19],而中环[20] 以及上环[21] 都只是32,000-36,000,此外,北角以东的家庭收入亦比湾仔市区(不包括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以及上环以西高出很多,以全区8个相连区议会分区计是香港最高的,其馀最高之一的跑马地则有55,000[22]。鲗鱼涌的收入则略低于北角,比柴湾以及筲箕湾高出很多。

北角的家庭住户收入中位数为全港最高之一。根据最新的小规模统计区研究,2006年人口普查中的香港家庭月入中位数为17250,而北角最穷的地区都是20,000-30,000,富有的地区,如宝马山花园则有75,000。[23] 北角(包括北半山)的富有区和旧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皆和跑马地(包括东半山)的新旧区相若,远高于湾仔市区(不包括铜锣湾、大坑、跑马地)的绝大多数地区只得10,000-20,000。此区只有1座公屋,没有居屋,99%人口也住在私楼,几乎没有相对贫困的公屋和居屋人口,远高于全港平均51.5%私楼人口,及29.6%的公屋人口和17%居屋人口[24],区内不乏过千万豪宅。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自开埠以即以是闽籍人口为大多数。

分区 编辑

因为铜锣湾站设于铜锣湾西部,因为湾仔与北角都较少休闲设施,区议会把铜锣湾的休闲设施分别划给东区和湾仔区,即铜锣湾东、南、北属东区,铜锣湾中属湾仔区,城规会把以休闲设施为主以及人口较少的铜锣湾地区与人口密集又较少休闲设施的北角归入北角(以及铜锣湾东)规划区,沿海和沿维园被划成海景住宅区,中间则为商住两用区域,大多数地区设一百米高限,全个规划区包括维多利亚公园、邻近湾仔的警官俱乐部以及属湾仔区的大坑东部,近十年部份新闻记者和地产经纪经常错误把维园[25]皇仁书院以及大坑如励德邨[26]、浣纱花园[27] 和雍艺轩[28] 一带按铜锣湾站或北角(以及铜锣湾东)规划区的区名把北角的地名扩至维园以及大坑,但官方的北角范围则在北角道以东。

北角与闽籍人口 编辑

早期闽籍人口的变迁 编辑

香港开埠时,北角只有很少的人口,现今的土地大多是为卖地而填海得来。香港岛在1881年的建成区只在维多利亚城,而经济中心集中于中环,九龙的人口与港岛区相若,而新界则绝大多数为农村,此时香港大多为流动人口,广东人在香港打工后便回到广州(如省港大罢工)以及江门(四邑),而福建人则经香港作为和南洋的中转站,因为香港以劳动人口为主,所以香港很多人口来自广州以及四邑,油尖旺区绝大多数为广东人。香港岛亦有不少为闽籍商家,集中在中上环以及湾仔(下环),但这些地区亦有为数不少的广东人。铜锣湾区(包括大坑)、跑马地一带亦是香港早期的发展区,香港在开埠初期便屡次在铜锣湾填海,因为有天后庙,主要为闽籍人口聚居,亦是南洋闽籍人口移居南洋前的其中一个主要聚居地,铜锣湾为建成区的边界,在铜锣湾尽头有炮台山作为维多利亚城的防卫建设。随住铜锣湾区的发展,邻近铜锣湾区的北角区在香港开埠早期亦发展起来,1891年香港人口只有22万,而1941年人口上升到160万,香港各地区的人口都高速增长,而北角以及邻近北角的港岛九龙地区的人口增长又以福建籍人口为主。东区的人口都是自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扩展起来,初期人口主要亦为福建人和福建原居渔民,因为港岛的建成区只到北角(以及鲗鱼涌),东区东部以及南区在逃港潮中亦有不少逃避共产党的难民聚集,所以东区东部的福建籍人口不占压倒性的比例,而北角在香港早期已经是福建人密集的区份,在民国人口急增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北角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口,邻近北角的九龙城区、观塘区以及东区东部亦开始有不少福建人聚居。

铜锣湾东角、大坑、跑马地业主直到现今大多数都为福建籍,至今铜锣湾东角仍是福建同乡会最密集的地区[29],比北角略多,铜锣湾东部亦有创会过百年的福建体育会,有完整的福建籍人口社区,湾仔亦有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香港永靖同乡会等福建同乡会,但比北角和铜锣湾少,他们很多亦没有出售自己的物业,新楼建成后子女一直在区内置业,六十年代语文开始统一以及港铁通车后才开始有部份广府人迁入,但仍以迁入交通方便的天后一带较多,大坑、跑马地因为位置较深入,外区迁入的人口比有港锣相连全港的炮台山、北角一带更少,区内业主大多没有出售自己的物业,所以仍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但近年很多被收购唐楼者因为买不起同区新楼,很多都迁入西贡区的新楼。铜锣湾东角、天后、大坑、跑马地一带是民国移民、南洋华侨集中的区份,和炮台山一带的闽籍人口亦有交流,炮台山一带的闽籍人口不少是由大坑一带在港铁通车后因为交通更方便而迁入的,所以炮台山站一带有不少在港铁通车前后落成的楼宇。铜锣湾、大坑、跑马地在战前一直是香港闽南文化的中心,自发展成为港岛消费中心后才迁入炮台山一带,福建社团联会亦在炮台山站附近[30]。早期福建籍人口聚居中心在铜锣湾天后庙,附近亦有南洋华侨建造的著名建筑虎豹别墅虎豹别墅附近人口尽皆福建籍人口,虎豹别墅开放给公众参观,因为其他区份人口很少专程上山,所以在虎豹别墅一带联谊的以附近闽籍人口为主要多数。

因为铜锣湾东角、天后、大坑、跑马地在香港开埠以后即为福建人集中的区份,所以早期香港历史上铜锣湾一带的闽籍移民史比北角更有代表性,北角则仅次于铜锣湾成为第二具代表性的世界各地闽籍移民史地区。但现今铜锣湾东角成了世界性的消费中心,工作人口、消费人口、商家来自全港,一般跑马地、大坑、北角以及鲗鱼涌才被视为香港闽籍人口的高度密集区,加上东区私楼区、以巴士、船相连铜锣湾、北角的红磡一带以港铁相连的将军澳、观塘也有其中一部份地区,亦为闽籍人口集中区,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各区议会分区语文数据的推算,达44%的闽籍人口,推算总共七十万人口,东区闽籍人口密集,语文数据显示,闽南话人口在潮州话十倍以上、四邑话二十倍以上,香港26%闽籍人口居于东区,以及湾仔区总和亦有五十万以上,达120万,北角周边的闽籍人口已达全港160万的75%,其馀的语文数据各省籍以及香港各区议会语文人口数据详列在香港人口条目。

北角(以及鲗鱼涌)在战后移民潮以后成为闽籍人口在大坑一带的伸延,其馀人口都在邻近北角的九龙周边地区聚居,而成为地理上居住的中心,现今北角仍是大部份闽籍人口在港居住地理上的中心,但部份的新移民会被迁入其他地区的公屋之中,但语文数据显示,这些人口只占总人口的非常少的比例。

清末以及民国 编辑

香港早期的打工团体同样是以广州以及四邑为主,潮州人只在更少数,清末1881年香港人口由16万上升到1916年的53万,香港的人口以及建成区扩展了三倍,而北角以及东区亦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到抗战前香港人口一直上升至160万,因为大陆的战乱不安,非常多的闽籍人口以及南洋华侨把亲属以及融资中心转到香港,非常多的人口聚居在湾仔区以及东区一带,而成为湾仔区以及东区的最大族群,但亦有其他族群,而广府人则大多沿油尖旺区一直开发深水埗区,深水埗区亦是香港最早开发的区份之一,南洋富豪以及富商如胡文虎颜福伟则聚居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富豪的巨大消费能力使铜锣湾成为一个高级消费场所,铜锣湾、大坑、跑马地同时以闽籍人口为压倒性主要多数,此时北角主要为福建人、台湾以及印尼华侨以及郭春秧系的闽籍人口,也有不少富有的人口,更多华侨在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北角有一定数量的人口,随日本进攻福建沿海前后,北角人口暴增,在共产党夺权后,极大量闽籍人口以及商家逃离福建以及大陆各大城市,香港的闽籍人口达到高峰的总人口30-40%,聚居在中西区上环、西环、坚尼地城、湾仔、跑马地、铜锣湾、北角(包括鲗鱼涌)、观塘区沿海、九龙城区红磡、何文田、九龙塘一带。而湾仔市区(不包括铜锣湾、跑马地、大坑)则在大量的广府人南下而使闽粤互存,但闽籍富豪聚居的铜锣湾一带仍主要以闽籍人口为主,二战后,上海人主要抵达深水埗区,随住大量广府以及四邑人的内地同乡大量迁入深水埗区,不少上海人迁出深水埗区,很多都由繁盛喧闹的九龙迁入新界新市镇,但都以附近的荃湾区以及葵青区为主,三区各有1200-1600名上海话人口,远高于港岛上海话人口的总和,亦是上海人最多的五区的其中三个,深水埗至今还有很多地道的廉价上海菜馆,如上海万家村小馆、宝哥上海味馆、金银岛上海饱、君沪锅贴大王、诚记小笼包拉面、为食轩等。北角有少量的上海籍人口,但潮州人仍比上海人多,籍人口亦在潮州人5倍以上以及上海人的8倍以上。

北角历史上的区份划分(包括日本人的区份、市政局选举、现今的校网)亦包括鲗鱼涌的范围。民国时期,北角的人口已经非常密集,而北角的人口又以晋江人为绝大多数,所以战后抵港的人口很多都不是住在北角区,而是住在北角周边的地区,而因为北角在民国时期已经为高度发展区,不少晋江人的亲属亦来到北角,使北角以及鲗鱼涌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不少福建人亦居住在筲箕湾和柴湾一带,东区历史上都是福建人密集的区份,原居民都以闽南渔民为主,彼此语言、文化相通,亦有相同信仰,但随逃港潮人口大量进入筲箕湾和柴湾一带,港英政府大量兴建公屋以供渔民和当年的逃港者居住,因为公屋人口为全港分配的结果,筲箕湾和柴湾一带亦有来自全港的人口。

南洋移民潮 编辑

香港的战后移民是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的,战后香港220万人中,大约有80万是福建人,而现今香港有160万福建人,虽然有不少战后已移居海外,但亦有80万为净增长的人口,包括为新生人口,南洋华侨以及战后移民或南洋华侨的亲属或其后代,加上战后抵港的福建人亦有不少与南洋有閞,香港亦是南洋和中国的中转站,他们大量聚居在港岛区,港岛区自今应有数十万闽侨,使闽籍在香港岛人口的比例更加加重,政党估计湾仔区以及中西区有30万闽籍华人[31],而根据语文数据,东区占全闽籍人口的26%,即约40万,亦有相当数量亦聚居在南区。其馀的富商何文田以及九龙塘一带。闽籍的发展商,为确保有一定的客路,很多都在闽籍人口密集的地区发展物业,嘉里建设如中西区发展住宅以及超过一百亿购买何文田地皮,李嘉诚亦自称为半个福建人,他早期发现了闽籍人口因为在南洋一带有大量汇款,加上住屋需求而来的商机,在维港两岸的黄埔花园,城市花园、和富中心的人口都以闽籍人口为主要大多数。北角(包括鲗鱼涌)曾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鲗鱼涌太古城一带的私楼区亦大多由北角迁入。

九龙区的红磡、九龙塘以及何文田一带亦是九龙区的小福建,人口亦以闽籍为主,根据语文数据,九龙城区有15万闽籍华人,占全区的40%人口。而油尖旺区和深水埗区也只有15000人,占全区3%以下人口。红磡有船直到北角,有过海巴到铜锣湾,交通亦不比东区其他地方差。

铜锣湾、天后、大坑、跑马地、渣甸山一带至今仍以闽籍人口为大多数,区内较高价的单位亦是闽籍富商其中一个聚居地。新界则除了葵青区以及荃湾区有亦有不少闽籍华人外,其他新界地区很少闽籍华人,但近年大量迁入西贡区

九龙塘以及何文田的旧区本来有不少逃港者(广东籍富商密集的地区在以及各路富商云集的山顶南区.亦有很多在广东人为主要大多数的深水埗区以及油尖旺区),负担不起港岛豪宅的闽籍南洋富商一般会买九龙塘以及何文田一带的豪宅,使福建人聚居地深入九龙。

新移居的南洋华侨,除了在大坑、跑马地一带居住外,亦很喜欢在北角区居住,北角半山亦有闽侨中学,而原北角区的居民很多都居住于太古城一带的物业而把唐楼出租给较后来港的内地移民,但当年北角相同类型的楼价亦远比太古城高。

北角有很多的战后移民、南洋华侨、近年新移民,很多族群聚集。铜锣湾一带的南洋华侨比北角多,但铜锣湾一带仍有不少开埠到民国时期的移民以及战后移民。铜锣湾自开埠以来即闽籍人口聚集,比北角的小福建历史更长。因为铜锣湾东角开发成各商家族群的商业区,只懂闽南话的南洋华侨不少来港时会到北角的酒店,但也有更多的南洋华侨的亲属在铜锣湾、大坑一带。

亲属移民潮 编辑

香港的闽籍相当一部份是南洋华侨以及战前战后移民申请下来的,港岛区的跑马地大坑、北角以及鲗鱼涌旧楼区亦有吸收亲属移民,但更多的迁入九龙观塘区以及九龙城区一带。加上鲗鱼涌太古城等新建屋苑的兴建,部份北角唐楼区的闽籍或闽籍的后代不少都迁入太古城一带,所以现北角人口亦有部份为较后的移民。上海逃港者亦与福建相约或更多,除了进入深水埗区、油尖旺区外,亦有少部份进入北角区,多在春秧街以及北角站一带,较富有的逃港者,如著名作家倪匡至今仍住北角站一带[32]。东区的柴湾以及筲箕湾也是逃港者密集的区份,所以除了私楼区以外,区内也有不少广东籍人口。新光戏院一带亦有来自广州等地的逃港者,使北角区在70、80年代和全港各不少建成区(如当年惠英红居于湾仔)一样都有亲属逃港者,但这些逃港者都有工作,而非住在木屋区。木屋区绝大多数在太古城以外。南洋华侨和战后移民大多聚居于北角区价格较高的住宅中,而旧楼和唐楼的居住者部份为仍未上公屋的新移民。北角区有不少过千万的住宅,亦有部份整洁度较低的内地旅客。闽籍以及南洋富商大多在南区、山顶,其次则在由胡文虎等南洋华侨首先开始居住的大坑以及渣甸山一带以及郭春秧等人居住的北角,北角区内有不少豪宅,闽籍富豪来港很多到中环、铜锣湾以及北角的酒店,到北角的又以不太懂广州话以及有亲属在区内的商家或寻求同乡组织协助为主。因为闽籍富商多聚居在铜锣湾以及北角而非鲗鱼涌,炮台山站一带有很多福建组织,如福建社团联会。但北角区总体来说大多为私楼区,区内贫穷的人口不少是东区的公屋区闽籍人口来北角贩卖物品。近三十年的亲属移民潮人口仍远高偷渡潮抵港的闽籍人口。

随住70年代末期,太古城以及炮台山站一带新楼的兴建,很多闽籍人口由已老化的楼宇迁入当年的新楼,而把唐楼售给同乡,所以北角的唐楼一带亦有部份80年代来港以至近年抵港的人口,但北角所有区议会分区收入都高于30000,而湾仔市区5个便有3个只略高于20000,湾仔市区唐楼人口有更多收入比北角唐楼更低的人仕,也和数十年前湾仔唐楼人口不同。

北角的上海人只集中在北角站以及春秧街一带,即堡垒选区以及锦屏选区(包括著名作家倪匡),而北角半山自开埠以来即为南洋华侨密集的区份,山上有闽侨中学以及培侨中学,但部份上海夜总会员工得到财富以后,亦有少部份移居半山,而炮台山站的炮台山选区以及城市花园选区,为铜锣湾一带闽籍人口的伸延,自开埠至今都以福建人为主,近30年亦有部份广府人换楼客迁入,自开埠以来皆与上海人无关。

70年代语文统一后 编辑

语文统一后,亦有广府人(大多来自湾仔市区)移入闽籍富商聚居地大坑、跑马地半山、铜锣湾半山、北角半山、天后、炮台山一带,但这些地方人口仍以福建籍为主,跑马地、大坑、铜锣湾、北角以及鲗鱼涌仍有不少50岁以上以闽南话为母语或闽粤互用的人仕,中华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在香港仔和北角,增加对老一辈的福建籍人口的亲切感。尽管他们的下一代近年迁出北角,但北角区人口一直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

东区私楼人口大多亦为闽籍人仕,但50岁以下人仕绝大多数都以广州话为母语,福建话(闽南话)人口一直下降,随住老一辈闽南人的死去,近十年内福建话(闽南话)又减了一半,但自战后一直为第二位。区内除了中老年人,和新界的客家人集中的地区北区大埔区屯门区西环潮州人、九龙东混合移民地区后代一样,因为青年人口比中老年的多,加上很大多数都转以粤语交谈,香港所有地区都是广州话的社区。

新光戏院为推广粤语文化的中心,新光戏院周边在七十年代以后亦吸引不少广府人聚居,近十年已年老的广府人下一代开始迁出新光戏院一带,使新光戏院曾掀起倒闭潮,引来不少福建籍的新移民聚居在新光戏院一带。所以七十年代起北角站一带为广府人、上海人、福建人的混居地,但北角站的广府人比潮州人和上海人都少。

虽然北角被称为小福建,但北角站一带实为数个族群的混居地,反而北角西部以及铜锣湾、鲗鱼涌一带为福建人的密集区,很多老一辈的福建人,如东区区议会主席,鲗鱼涌居民协会会长黄建彬,因长期生活在福建人为主的区份,日常生活更多的使用闽南话,至今的广州话仍带有很重的福建口音[33]

北角一带的人口主要是来自南洋、福建、台湾的闽籍人口互相通婚,但广府人、上海人、潮州人与福建人通婚的亦不在少数。北角以及鲗鱼涌区内的食店主要由潮州人经营,包括福建社团联会经常聚会的百乐潮州酒家。鲗鱼涌区(包括太古城一带),虽然建区历史不及达百年的北角,但因为没有新光戏院等设施以及春秧街一带的上海籍人口,闽籍人口比北角更密集。

地铁通车后 编辑

因为北角有地铁通车,跑马地、大坑一带的闽籍人口亦有迁入交通更方便的北角,加上铜锣湾商业区的开发,使光污染、声音污染严重,以及唐楼被大量收购而改建成商场,不少人亦搬入炮台山及天后邻近维园一带的地区。

早期发展 编辑

 
1915年香港岛北岸地图,已有北角(North Point)地名
 
电车准备驶入北角春秧街街市(市场)
 
北角道行人天桥挂上庆祝闽南神明保生大帝诞辰横额

香港开埠前的北角区历史可说是是一片混沌,清代嘉庆二十四年( 西元一八一九年 )刊行的〈 新安县志 >没有北角区的任何记载.

1880年,英军于北角设立炮台,开始了北角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该炮台亦是炮台山区地名,以及炮台山道街名的由来。当时北角并无民居,但由于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轮船公司及仓库码头的兴建,而皇家香港游艇会初期的总部亦在1900年代于北角成立。

80年代改革开放后 编辑

80年代改革开放后,很多内地富商移居香港,部份富商亦很喜欢在跑马地、大坑、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置业,包括艺人林峰,居于北角半山,估计财产有20亿,使跑马地、大坑、北角等区的楼价进一步提高[34],很多内地闽籍富商都在闽籍人口同样密集的礼顿山一带居住,不一定在北角区居住,使礼顿山实用呎价高达3万以上,为全港最高之一。

七、八十年代新楼建成潮 编辑

七、八十年代有天后区、炮台山区一带有很多新楼落成,不少铜锣湾区、跑马地区、大坑区较富有唐楼住客以及子女迁入,铜锣湾、跑马地、大坑一带是以闽籍人口为大多数,而换楼客亦有来自区份已经非常老化的湾仔广东以及福建籍人口,但北角人口仍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北角区在七、八十年代因为旧楼老化,有很多换楼需求,有很多新楼落成,直到现今北角亦比北角以东的呎价高出很多。

90年代以后 编辑

因为北角区的地理位置在东区来说是最优异的,邻近商业中心炮台山天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中央图书馆,又有名校如皇仁书院张祝珊英文中学,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其他区份人口(特别是九龙、新界)迁入北角区,不一定是福建籍的,形成一个多元社区,但铜锣湾区、跑马地、大坑直到太古城一带的人口仍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

现今的社区 编辑

虽然北角绝大多为私楼区,但北角站一带和东区不少地区的亦有不少较贫穷的内地旅客以及新移民,但只占北角区部份的人口,而北角站以外其他地方则没有受到影响,但北角区的富人很多都聚居私隐度的北角半山或沿海酒店林立以及新楼一带,北角区只有15万人口,而香港有160万闽籍人口,只有部份闽籍人口和北角有关。加上刘伟章和蔡素玉议员热衷帮助闽籍的新移民,亦有新移民住在北角站一带,特别在蔡素玉的选区,北角站旁亦有豪宅JAVA ROAD 98,不一定是新移民。但北角比绝大多数闽籍人口聚居地,如九龙、东区其他地方呎价高出很多。

北角亦是香港岛的上海人密集区,因为早期因郭春秧后人移民香港的关系,大多亦在春秧街一带,春秧街亦有不少上海小贩,春秧街一带有完整的上海社区,虽然东区的闽南话籍人口有上海籍人口的10倍,但很多港岛的上海人口亦住在春秧街一带,根据香港人口普查,香港的上海/吴越人口只有闽南话籍的1/4人口,东区亦是第二多上海人的社区,东区之中亦有不少在北角区,部份亦在鲗鱼涌区,但更多都在北角区春秧街一带,包括逃港潮抵港的倪匡[32],但深水埗区、葵青区、荃湾区一带为上海人的密集区为第三、四、五多上海人的地区,总和为东区的1.5倍。东区有2282上海话人口,占总18496人上海话人口的12.3%,估算达4万人,当中在北角的人口又集中在春秧街一带,附近有不少唐楼人口以上海人为主,但上海人在港的总数只有很少。

东区有20497闽南话人口估算达30万人,占全港闽籍华人人口的26%,其馀福建籍人亦达10万人,总共有40万人,占全区人口66%,在北角以及鲗鱼涌的比率更高很多,东区一直到鲗鱼涌的人口又大多以闽籍为主,东区柴湾以及筲箕湾的私楼区华人亦以闽籍为主,北角、鲗鱼涌的人口都开始老化,闽籍人口的第三代多在柴湾以及筲箕湾的私楼区成长,北角的福建中学亦迁入小西湾。

随住区份老化,大坑、跑马地、北角以及鲗鱼涌的唐楼陆续被收购,加上换楼者不想搬入旧楼,他们大量购买以港铁站相连鲗鱼涌以及北角的西贡区将军澳新楼,使西贡区有6819名闽南话人口,按推算亦达10万人,大多由大坑、北角、鲗鱼涌一带迁入,比本来聚居西贡区的客家人(3885)人口还多了一倍,他们亦是西贡区新楼的主要买家,北角、鲗鱼涌一带的小福建社区已经很多迁入西贡区,将军澳新楼是近十年福建籍新移民置业的地区,经常有内地福建人在将军澳买楼的新闻[35]。但北角区仍有不少非常富有的华侨,与较富有的中产,内地新移民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社群。

人口流动 编辑

香港有160万闽籍人口,原维多利亚城是各省籍商家聚集,而闽籍人口最先聚居在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再扩张到北角,再以北角为中心扩张到红磡、观塘区,又以北角为中心扩张到以港铁直达北角的西贡区以及观塘区等地,成为该区人口的其中一部份,现非常集中在铜锣湾、跑马地到鲗鱼涌以及红磡到何文田、九龙塘一带,亦是这些区份人口的大多数为闽籍。这和广府人先聚居在尖沙咀,再扩张到深水埗,现深水埗邻近数区(包括扩展市区)皆以广府人为主,而近大陆的地区如北区大埔区屯门区则仍以客家人为主,因为逃港潮抵港的人口远高于原居民,所以新界的人口亦以逃港潮抵港人口以及市区换楼客为主,新界人口亦占全港人口近半。

因为北角区有很多商业机构以及政府设施,亦吸引了一定外区人仕迁入,但现今人口仍以福建籍为主。

区内历史及发展 编辑

 
北角春秧街街市
 
北角道行人天桥挂上庆祝闽南神明保生大帝诞辰横额
渣华道 编辑

“渣华”一词本是爪哇岛的别称。1933年,电气道以东的新马路建成,就以此街道上专营与荷殖爪哇客运和贸易的渣华轮船公司来定名,故有“渣华道”。渣华轮船公司亦在北角设立办事处,接待不少荷兰殖民地印尼爪哇等地的华侨往返以及贸易。爪哇道的名称是源自郭春秧所兴建的“爪哇运糖码头”。

发电厂 编辑

1919年香港电灯公司关闭湾仔发电厂,于北角(现城市花园西侧一带)兴建全新的北角发电厂,以应付需求大增的电力供应系统。

春秧街 编辑

1921年,当地开始兴建糖厂,然而因省港大罢工影响,东南亚福建籍富商郭春秧将新填海得到的春秧街一带土地改为发展住宅区,在此前,北角已经有很多福建闽南商人聚居。新填海地沿海春秧街住宅区变成当年不少福建人贸易来港的聚居地。现时仍然有很多福建闽南人居住,春秧街市集依然可以购买福建食品。

糖水道 编辑

与春秧街一样和糖王郭春秧的糖厂有密切的关系。于1920年代,富商郭春秧曾计划在北角一带兴建糖厂,但后来计划告吹,原有用地则改为住宅区。该地区即现时春秧街及糖水道一带。

英皇道 编辑

1935年,英皇道通车,带旺该区的发展,使北角成为新兴工业区

闽南语片制作地 编辑

香港铜锣湾、北角、跑马地一带也曾经是全世界闽南语(香港的闽南话亦常被称作厦语)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香港拍摄了超过两百部的厦语电影,主要发行到南洋的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和台湾,在中国大陆则只在闽南地区以及上海、香港的闽南社区中播影。以一九五八年为例,当年首映的厦语片中,港产厦语片竟多达七十部,而当年的港产国语片只有五十七部。[36][37][38][38][39] 六七暴动后香港化运动后,香港各个方言都遭到大力禁止,包括新界的客家话、围头话,港九的潮州话、闽南话、闽东话、四邑话、顺德话、东莞话等,所有厦语片都停止制作,香港有很多知名的厦语电影员,如庄雪芳凌波[40]鹭红鹭芬等。

日战人口变化 编辑

香港人口自1931年的849,800上升到1941年的1,600,000,当中又自日军进攻福建沿海前后,大量福建人南下香港,因为原维多利亚城以及铜锣湾、大坑一带已有了一定的人口组成,而且已经有一定的开发,数十万福建人南下使东区、红磡、观塘等地人口不停增长,增长又比其他建成区多很多,而广东人亦大量南下香港,油尖旺区为早期广东人的聚居地,他们大多聚居在深水埗区黄大仙区以至新界邻近九龙的地区、九龙城、邻近黄大仙区的观塘区等地。

日战时,北角的人口急速增长,当中不乏南洋华侨的亲属,因为南洋华侨大量援助抗日,北角成为日军攻占香港的主战场,大量闽籍人口的房屋、财产遭到大量破坏,随住日本归乡政策以及闽籍人口自愿归乡以及部份外逃欧美,北角的人口又再大减,但战后他们又回到北角,共产党夺权后更多福建人南逃香港,当中不少来到东区,东区人口又再剧增,自开埠到现今都是闽籍人口为主的地区,加上逃港潮抵达柴湾一带的人口,东区的人口已有全港岛的一半。

二战后发展 编辑

五十年代 编辑

月园游乐场及引入上海夜生活[41] 编辑
月园游乐场及夜总会 编辑

当时全球华人最富有之一的北角大地主福建富商郭春秧刚死去,遗产由几位儿子继承,郭双鳌等一改郭春秧保守的风格,因为家族富甲天下,而且上海当时的色情行业世界闻名,郭双鳌等认为有利可图,便利用父亲的遗产引入不少上海娱乐事业的舞小姐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又再引入一批为这些夜总会员工服务的上海市民,使此区有不少上海人,但人口亦远不及福建人,而地主仍是福建人,战后香港的上海人很多都到了九龙居住,而根据语文数据,至今深水埗区一带仍是香港上海人的密集区,东区亦有全港10%的上海人口。因为郭春秧富甲天下,在中国各大城市,台湾,日本,东南亚也有大量的事业,资金极多,很快便建成当时远东空前伟大之游戏园夜总会,占地187,000方呎,耗资港币600多万港元建造,单是砖石及混凝土已耗费80万港元,建筑期6个月,最初三个月每天1,000名建筑工人;最后三个月每天2,000名建筑工人。营运时需要350至400位职员。在1949年12月22日(星期四)的下午3时,而且请到中国政治大人物前中华民国总理:许世英先生主持开幕典礼。[42]

丽池夜总会 编辑

郭春秧后人在创办夜总会之前先请来有经验的商人试探市场,丽池花园夜总会原定于1947年9月5日开幕,创办人为籍贯浙江慈谿李裁法,他为上海白相人出身(白相人即是油头粉面、西装革履、骗吃骗喝的绅士流氓),资金则来自广州富有人家的妻子。创办当时月园之前全港最豪华的夜总会,需要大量资本,李裁法本身并非大财主,但他得到广州市长陈策的照顾,在广州市政府担任闲职。之后因为搭上了一富商的宠妾,得罪了那富商,被迫离开广州。那女人叫李裁法先到香港,不久她摆脱了富商,拿了一大笔钱来与他相聚。李裁法利用她的钱,以300万开办香港最豪华的丽池花园夜总会,以30万开办别墅式的青山酒店 ,为月园游乐场之前香港最大的夜总会。 [43] 在1959年7月2日,他突然被香港政府列为“不受欢迎人物”,限令在四十八小时内自由出境,否则便会被拘捕。他选择逃到台湾,他因此曾两次入狱。当时的香港人亦不知道原因,只知他曾从事不受英国政府欢迎或不合法的交易[44]丽池夜总会原址位于现时北角官立小学对面。

丽池在1945年香港重光时被英国皇家空军征用,成为“丽池空军俱乐部”,香港中华泳团和英国空军为了筹款赈济难民及救助伤残的军人,于1946年6月联合举办“香港小姐竞选”慈善筹款活动,在丽池上演香港史上第一届香港小姐竞选,当届的冠军是李兰[45]

夜总会破产、舞小姐迁出 编辑

郭双麒及其寡嫂陈卿云于1952年初,向高等法院要求收束祯祥公司,郭家大哥郭双鳌反对收束公司,双方无法庭外和解,于是破产聆讯于1952年11月在高院破产庭展开。话说1952年高院接到郭双麒及陈卿云收束祯祥的申请后,即下令彻查月园帐目,发觉月园3年来亏损累累,欠债300多万元,于是于7月派执达吏封园,由于园内员工有350-400人之众,故协助封园的警方如临大敌。同年11月郭双麒一方的律师在庭上透露,原来祯祥公司已将月园以250万元卖予富商李世华,改名‘大世界游乐场’,重新开门营业。后因业务持续收缩,1954年7月结业。先行改建成10多间北角道及30多间渣华街的住宅楼房出售;同年10月政府宣布,将该处新开辟的一条码路称为月园街,并兴建成楼高五层大厦,成为一个住宅区。

 
熙和街

同时被封的天宫夜总会,于停业两个半月后,在1952年10月17日重开,原来有一间资本雄厚的智安公司租用该夜总会,并与前总经理孙履平合作经营,又邀得原来的茜沙大乐队继续演出 。但不久后天宫夜总会还是以结业告终。至1955年,夜总会旧址已改建为13栋5层高的住宅楼宇,名为天宫台。发展出一条横街熙和街(Hei Woo Street)。政府在1998年取消回收这条私家街,因为楼宇露台外伸问题,避免引致市民向政府索偿及影响政府维修道路的问题。所以今天这条街仍是一条私家街。

当时郭双鳌等为了建设世界级而是远东第一游乐场及夜总会,服务成本极高,门票收入难以支付开支,最后连同旁边的夜总会一同结业,北角色情行业直到1970年完全终结,而原来的色情场所工作人员则迁至油尖旺区,部份亦迁入色情场所林立的湾仔骆克道一带,直到1990年代,湾仔发展商业区,色情行业式微,湾仔港岛小上海时代亦告终结,香港的主要色情娱乐场所都在油尖旺区,根据语文数据,油尖旺区仍有大量的上海人,油尖旺区主要的人口为广东人,不是因为上海人迁出,油尖旺区才是以广东人为主,东区人口一直以福建人为主,油尖旺区人口一直以广东人为主,而东区北角以及鲗鱼涌一直是福建人近百年迁居香港以及南洋的非常重要一站,色情行业从业员只占总人口的一少部份。北角的人口由1920年代大量发展起来的时侯即以福建人为压倒性大多数,第二族群潮州人的数量一直都在上海人之上,有很多潮州籍名人如马时亨亦在北角长大,夜总会工作人员的迁出只占北角整体人口的一少部份,根据语文数据,现今东区的闽籍人口一直是第二族群潮州人的十倍,亦是上海人十倍以上。根据语文数据,东区仍是港岛上海人的主要聚居地,占近半的港岛上海人口,大约全港10%的上海人口,而且东区的上海人口略少于潮州人,东区的上海籍人口亦有闽南籍的10%。

上海(江浙)移民生活 编辑

因为夜总会引来大量的上海人口,上海人在此区开设各式各样的上海商店,如理发店等。因为香港上海开埠时间相若,而上海在开埠时人口不多,上海人当中,特别是富有人士,其实有不同籍贯的人,除了浙江人、江苏人外最多便是福建人,亦有广东人。而劳工,因为工资和全国看齐,则主要由邻近江浙两省输入,和英国在香港招的劳工主要由广东省输入一样。当时由上海来北角有一大班福建人。

初来香港最初居于板间房的上海人不少后来亦成为了传媒界的知名人士,如曹仁超,他亦有不少文章讲述当年的贫苦生活,[46],亦因为北角50年代有大量的板间房,香港第一间设备完善的公屋北角邨在1957-1958年陆续落成,亦设于北角东部,独立厨房及厕所,更有露台和梗房间隔,并设有升降机;跟1953年落成的九龙徙置区相比,北角邨是“公屋中的豪宅”。[47]

六十年代起 编辑

东南亚华侨 编辑

而此后,东南亚政局动荡,香港政局平稳,不少福建人回流香港,也有大量由中国内地先移民东南亚的福建商人移居香港,而随住1950年代公屋的兴建,在板间房的上海人上楼或移搬回上海人最密集的上海街一带,以及部份左派的上海人发动六七暴动后,使区内的福建华侨损失严重,而不肯再将物业租给上海的福建外的各省籍人,而能力较低的东南亚福建人便聚居在北角旁的鲗鱼涌一带(中心为现太古站,西湾河站和鲗鱼涌站为边界),为北角闽南人的社区的伸展。现时期为香港人口大增的时期,广府人原来在1945年香港总人口50万人中占大约十万,和闽南人口相约,后来大量难民潮和偷渡潮使广府人口逼满九龙,1970年400万人口中的广府人口超过200万,政府推广粤语,北角地区的文化受到严重影响,从此时出生以后的闽南人多改用粤语,而此区变成广府文化为主导,只有小量老一辈还保留闽南文化

酒店 编辑

因为世界上富有华人大多为福建人(参闽南民系),而当中又以闽南泉州人占多数,当中来旅游或探亲时不少会选择住在北角区,而且在地理位置更近主要旅游区的湾仔以及铜锣湾东部还很少以至没有酒店的时侯,北角在数十年前已经酒店林立,,30年来较为著名的有现四星级的城市花园酒店,近年则为五星级的海逸君绰酒店,北角主要的优势为有大量的闽南籍社区和海外亲属,随住大陆改革开放,来港观光的人有更多的各省籍人,湾仔以及铜锣湾东部住宅区在近十几年亦大量兴建酒店。

变回住宅/商业混用区 编辑

北角区内现今仍然有不少上海人,但更大量的上海平民在50及60年代由板间房搬上设施更齐备的公屋。北角的上海人已经远远不及福建人了。在香港的上海人其实有更大量的中产和基层,留下在北角的上海人以较富有人士为主,较穷则移居九龙。而因为福建人生活保守、节俭,集中金钱在置业以及子女教育的问题上(香港学位有限,不少人到加拿大、澳州等地留学),极少消费在上海人的色情娱乐场所,在北角夜总会的人主要来自外区。而当时上海人为香港带来受颇受部份香港人欢迎的色情行业,横越整个湾仔的骆克道[48] 以及在九龙多个地区更有大量上海人开设的色情店铺。由于经营色情行业的上海人西移湾仔,使中环到铜锣湾的客人更快到达,北角在60年代开始的色情区成份越来越少,变为一个住宅区,而湾仔骆克道以及九龙则变为不夜城。

商业活动 编辑

现在北角街上以地产,家居生活为主,老一辈闽南女性不少很节俭,不讲求包装只在乎最后以最低价格得到同样货品,所以有些街道则以便宜货品做招徕,店铺装修极简单什至没有装修,使货物能够便宜地买出去,但闽南男性则较豪爽,此区亦有不少昂贵店铺。虽然此区租金高企,春秧街马宝道都是便宜市场,尤其是相对旁边的铜锣湾,物价便宜很多。区内很多闽南人都经营小本生意,区内不少货品都比大型商场便宜些少,小本经营反而使大型商场竞争不来,为港岛重要商业区中少见,北角以及铜锣湾东有一半地方可作发展商决定的商业/住宅混合用途,区内大型商场最主要为港运城商场等,区内可以建商业建筑的地不少为写字楼,住宅以及酒店。而在鲗鱼涌,商业区只有2-3%地方。

地区老化和迁移 编辑

北角出现区内人口老化情况,近30年内福建籍在港出生成长的年轻一辈都不少搬入鲗鱼涌的太古一带居住,亦以广州话为日常用语,很多都不能说,什至听不懂闽南话,生活文化又和年老一辈有些不同。香港亦有不少福建人本来负担不起北角的租金,后来有了钱,由新界或九龙搬入,如蒙嘉慧等。不少八十年代由大陆抵港的福建人亦住在北角宝马山半山,如明星林峰宝马山半山一带很多都是福建籍的贸易商人。

商业及炒楼 编辑

北角区很多住宅,而闽南人大多爱自己经营自己的生意,所以此区很多小商店,此外,不少比较富有商业头脑的人爱在此区炒楼,不少人衣服简朴但过亿身家[49] 。北角区亦是最多华侨在港置业的地区,嘉华国际主席吕志和在投北角邨地皮时亦指出香港以往楼市都依靠华侨来港买楼,包括内地投资者,其购买对本港楼市支持大,属于主流。[50]

重要政府部门 编辑

城规会把北角近半以上的土地设为可由发展商决定用途的住宅/商业混用区,此外还有单独强制的商业区,住宅区以及政府部门区(多在北角地价较低的东部海旁),包括政府合署、海关及廉政公署等重要政府部门。香港也有不少祖籍福建的中产后代加入政府,如廉政公署最高负责人廉政专员白韫六亦是祖籍福建的香港人,但商人后代很少会加入政府。

近年发展 编辑

语言及文化 编辑

北角在70年代之前更常以闽南话中的泉州晋江话[51] 作通用语,和闽南人的漳州话以及潮州话已经有点不同,但一如广东的广州人经常把广州人称作广东人,和把广州话称作广东话一样,泉州人把泉州话称作福建话以及称自己为福建人。但福建其他非闽南地区的人多不太能与泉州话沟通。中共建政后迁入的上海人也为北角带来上海的语言和文化。但在偷渡潮大量广府人迁入九龙以及六七暴动之后,香港政府在全港推广粤语广州话作为通用语,使得1970年后出生的北角泉州人,以及福建人(包括大量的台湾人新加坡人、东南亚华侨)和潮州人后代大多数改以粤语广州话沟通,北角在1970年的闽南语使用人口越来越少,所以现今北角只有少部份老一辈人以泉州话沟通,部份老一辈人和李嘉诚一样说粤语广州话时带闽南腔,而50岁以下的人更多使用粤语广州话沟通。部份年轻只懂闽语而不懂粤语广州话的人,多为福建新娘和新郎。

1970年代,推广粤语风气极盛,因为北角是香港闽南文化最盛行的地方,国共内战由大陆广州一带大量迁入的广府人得到港英政府资助推广粤语而买入离海较远的旧楼群,建立新光戏院,推广广府粤剧文化,不少偷渡潮大量涌入九龙东一带的广府人亦经常过海看戏娱乐,新光戏院一带亦住了一定数量的广府人。新光戏院设在北角本来亦为了更快的推广粤语到闽南人的老一辈,但闽南的老一辈更重视勤力上班工作而非文化发展,而且新光戏院是以大陆的广州话演出,老一辈闽南华侨兴趣不大,新光戏院反而引来香港各地广府人来看粤剧。

日本人聚居地 编辑

因为60-80年代,铜锣湾、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不少为二战后迁居香港的福建籍资本家,香港其他地区不少本来为难民,消费力在80-90年代才开始急速增长,新一代亦非常喜欢日本文化,吸引了大量日本百货的创业,在铜锣湾、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亦是日本人在港的主要聚居地,铜锣湾、太古城有很多日资百货,北角则有日本人学校。东区日本话人口有2778人,占在港总日语人口25%。

北角规划区 编辑

因为铜锣湾西面商业区要高度发展,为免过度发展会影响到东面住宅区的发展,告士打道以西铜锣湾东部包括维园,以及属湾仔区的大坑东部浣纱街直到李陞大坑小学以及属东区的大坑上林,都属H8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不过在政府其他行政上,铜锣湾东和北角(炮台山站直到鲗鱼涌站C出口)各自设有自己的社区中心、街市、街坊福利会,以及属湾仔区的维园选区部份,除大坑西部外没有任何住宅区,而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则是90%全部住宅或住宅/商业区,而铜锣湾规划区亦不包括波斯富街以西如时代广场部份(礼顿道以南及加路连山属跑马地规划区)。因为H8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包含一半铜锣湾地区,范围超过铜锣湾西的商业规划区四倍,是全港最大的规划区之一。北角规划区的北角市区部份和铜锣湾东及大坑东住宅区相似,都是以甲类住宅及住宅/商业两者皆可为主。

2007年6月,城市规划委员会于北角全区绝大部分的商业和住宅用地加入高限,由100米(约30层高)至140米(约40至45层)不等,以保护维多利亚港对岸观看的香港山脊线。除已获批的少数项目,北角及铜锣湾东部将不再有摩天大厦落成。另外,是次城规会设立的高限范围,限制住宅区为主的北角(及铜锣湾东)规划区,东起民新街,亦即模范邨附近,亦既全个北角,西至告士打道(包括整个维园)及大坑东区励德邨、上林一带,以及湾仔区的大坑东浣纱街至励德邨下的李陞大坑学校。但不包括湾仔区铜锣湾东的一些部份,如铜锣湾避风塘及铜锣湾消防局[52]

报馆迁移 编辑

2012年元旦及同年8月27日,北角站附近报馆香港商报信报财经新闻由于港岛电费严重高昂、及设备不敷应用,而迁址往九龙东牛头角站附近继续经营。香港大公报则于2018年迁往田湾兴伟中心。唯经济日报集团则仍在区内的柯达大厦。

酒店 编辑

随住此区大量兴建酒店,加上区内商住大厦设有数十间服务乡亲为主的宾馆,此区多了很多中国内地和外国旅客,但旅客仍少于尖沙咀湾仔中环以及铜锣湾

其他事件 编辑

 
侨冠大厦,1966至1970年间是香港最高大楼

随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1958年北角码头启用,北角更为繁盛。

1966年楼高28层,由侨光置业策划兴建的侨冠大厦落成,成为当时港九地区最高的住宅大厦。1972年新都城大厦开幕,成为香港岛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

1979年原址为电车工人宿舍的大型屋苑健威花园竣工。1996年,原址为中华汽车有限公司车厂的大型屋苑港运城竣工。

2003年北角邨被清拆,地皮临时作为露天停车场。2007年9月,房委会辖下的策划小组委员会通过,无条件将北角邨旧址用地交还政府,以供日后发展。

2009年5月,北角明园西街住宅项目呎价创下区内历史新高。

2012年,新鸿基地产投得前北角邨地皮。

2014年中旬,瑞士最大艺术学府-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Zurich University of the Arts),透过投资推广署在北角堡垒街开设首家香港艺文空间Connecting Space Hong Kong,占地二千呎,让世界各地不同艺术工作者进行实验性创作,并不时举办社区艺术活动,让街坊邻里随意入内画画、种植、谈天和创作等。

区内重要地点 编辑

大专院校 编辑

中学 编辑

小学 编辑

国际学校 编辑

私人屋苑 编辑

 
1962年落成的五洲大厦
 
皇都戏院(已评为一级历史建筑

酒店 编辑

商业大厦 编辑

 
嘉华国际中心

商场及购物中心 编辑

 
城市中心商场

戏院及文化设施 编辑

 
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在香港开设的艺文空间Connecting Space Hong Kong

政府部门办事处及办公大楼 编辑

市政设施 编辑

 
渣华道街市及熟食中心

公共交通设施 编辑

 
北角站

其他 编辑

交通 编辑

主要交通干道 编辑

公共交通 编辑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巴士
专线小巴
红色公共小巴
渡海小轮

区议会议席分布 编辑

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油街以东至海裕街渣华道英皇道民新街以北为范围。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6 2020-2023 2024-2027
健康西街以东
丹拿选区
太北选区
北角道以东、英皇道健康西街以西
和富、部分堡垒及部分健康村选区
明园西街以东、英皇道健康西街以西,天后庙道以北
锦屏选区、丹拿选区及部分堡垒选区
天后庙道以南
宝马山选区
油街以东、英皇道北角道以西
城市花园选区及部分C19和富选区
炮台山以东、英皇道明园西街以西,天后庙道以北
部分炮台山选区及部分堡垒选区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乐怡生活. 香港島街名考察(五):七姐妹與北角. 2018-02-21 [2018-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8). 
  2. ^ 十届全国政协闽籍港澳委员增至36人. 66163.com. [2013-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东区,下方日本人学校等,人口普查语文组成
  4. ^ 维多利亚城的历史
  5. ^ 存档副本 (PDF). [2013-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9-01). 
  6. ^ 逃港潮以及闽籍移民史
  7. ^ 7.0 7.1 存档副本. [2012-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包括高永文、马时亨等
  8. ^ RTHK-香港故事(第19輯)03-香港之光-2012-3-05. YouTube. 2012-03-05 [201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1). 
  9. ^ RTHK香港故事第18輯03:由春秧街說起 2011 12 26. YouTube. 2011-12-26 [2013-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5). 
  10. ^ Yahoo. Yahoo. 
  11. ^ 存档副本. [2012-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3). 
  12. ^ 及参看香港电视剧《中四丁班》第一集陈敏儿饰演的老师跟学生的对话。
  13. ^ 北角地王勢煲起樓價. on.cc. [201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4). 
  14. ^ 东周刊. Eastweek.com.hk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 理財 - 樓市長短鏡 - 北角地王爭奪戰 彤叔10年夢未圓. Eastweek.com.hk 东周网【东周刊官方网站】. [201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30). 
  15. ^ 详见香港人口
  16.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寶馬山選區(C15)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7). 
  17.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炮台山選區(C17)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18.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城市花園選區(C19)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19.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半山東選區 (A02) 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2). 
  20.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中環選區(A01)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21. ^ 2011年人口普查 - 中西區區議會上環選區(A12)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22. ^ 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跑馬地選區 (B08)統計便覽. census2011.gov.hk. [2012-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23. ^ 香港统计处,小规模规划区详细报告
  24. ^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按房屋類型劃分的人口(E101). census2011.gov.hk. [201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25. ^ 新闻:北角维园年宵市场棚架被吹毁
  26. ^ 存档副本. [201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27. ^ 存档副本. [201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28. ^ 存档副本. [2013-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29. ^ 福建地区旅港同乡会一览 - 南陈宗亲网
  30. ^ 政情:重劃東區 福建幫執生. on.cc. [201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9). 
  31. ^ 民記造勢 港島推「曾李配」. 文汇报. [2013-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32. ^ 32.0 32.1 倪匡:我看過《小時代》 看不懂. sina.com.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33. ^ 存档副本.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3). 
  34. ^ 东周刊. Eastweek.com.hk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 娛樂圈 - 娛樂追擊 - 廈門直擊 林峯20億家族生意大揭秘. Eastweek.com.hk 东周网【东周刊官方网站】. [2013-04-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8). 
  35. ^ 福建富戶掃領凱7單位. on.cc.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5). 
  36. ^ 混沌. Just Getting By. 1in99percent.blogspot.com. [201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37. ^ 亞洲週刊. 亚洲周刊. [202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38. ^ 38.0 38.1 文化互聯網 Culture Web. rthk.hk.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7). 
  39. ^ 存档副本. [2012-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40. ^ 凌波是人們最熟悉的「梁兄」-侨友网-全球最大的侨友家园. qiao-you.com. [2013-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41. ^ 【北京北角】有法國第一艷舞 五十年代北角歡場你估唔到. [2015-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2). 
  42. ^ Yahoo. Yahoo. 
  43. ^ Yahoo. Yahoo. 
  44. ^ Yahoo. Yahoo. 
  45. ^ 昨日麗池盛會 選出香港小姐. 香港工商日报. 1946-06-24 [2022-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30) (中文). 
  46.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曹仁超 窮到怕. [永久失效链接]
  47. ^ 何處是吾家. hkipcc.org.hk. [2012-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6). 
  48. ^ 從燈紅酒綠到多元灣仔. 香港独立媒体网. [201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49. ^ 精英投資:買天台戶 種花如種金.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50. ^ 嘉華(00173)呂志和:有興趣入標北角地王. Yahoo财经香港. 2012-05-30 [201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51. ^ 開放與傳播. 66163.com.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52. ^ 城规会分区及图则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