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国策

改革開放,是由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鄧小平等人提出和創立,在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正式實施的一系列以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可總結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1][2]。1978年,鄧小平等人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觀點和理論[3][4]。相對而言,中國共產黨內部支持方被稱為改革派,以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為首,並得到軍方代表葉劍英楊尚昆等人支持,反對方則以陳雲李先念保守派為首,兩派政治鬥爭長達17年(1978年—1995年[註 1]),其中1989年的「六四事件」曾導致改革開放一度遭遇危機、改革派大幅受挫,直至1992年鄧小平南巡才使得改革開放確立為中國今後的基本國策[5][6][7][8]。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逐漸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組成部分,構成「鄧小平理論」,並於1997年中共十五大期間被納入中共黨章、1999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9]

被稱為「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鄧小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中的核心人物(圖為位於經濟特區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像)
建黨百年之際,北京東單立體花壇「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重大決策和轉折過程,起始於文化大革命後的「撥亂反正」時期,改變了中國大陸自1949年起在經濟上近30年較為封閉的狀況,使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高速發展,先後出現了以深圳經濟特區以及上海浦東新區為代表的發展模式[10][11]。改革早期保守色彩仍濃厚,此後中國大陸的經濟制度逐漸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者於1993年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中國大陸資本市場誕生[12][13]。在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勞動保障情況下[14],中國大陸得以大力發展進出口貿易,國內外投資驟增、民營經濟迅速崛起[15][16]。中國大陸於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17][18],至2020年起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美國並駕齊驅[19]。人均GDP則從1978年的115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2551美元,達到中等偏上國家的收入水平,東部部分省市人均GDP已超過2萬美元,2021年中國GDP總量達17.7萬億美元[20]。與此同時,國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學者由此提出了「中國模式」的發展道路[21][22][23]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初期的價格雙軌制物價闖關軍隊經商等政策較為失敗,中國社會還出現了官倒腐敗特權等問題,經濟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24][25][26][27][28]。對其中的部分問題,鄧小平等人在1980年代前期修訂《八二憲法》、確立「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後,自1986年起曾試圖進一步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但最終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爆發而失敗,該事件也導致改革開放的進程放緩甚至停滯,直至鄧小平九二南巡後才重新提速[25][29][30][31][32]。此外,中國大陸發展過程中也缺乏自主技術、缺乏創新能力、對外依賴度過高,並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33][34][35]。經濟數據造假現象也屢見不鮮,特別是誇大了經濟增長數字[36][37][38][39]。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房地產泡沫等諸多問題[40][41]。改革開放的成果普遍以宏大敘事視角記述,工人階級和底層人民的大幅犠牲則普遍被忽略[14],而仍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的中國經濟也常導致市場壟斷不公平競爭[42][43]。2021年發表的《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不諱言提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需要改善,但決議仍高度評價該基本政策的方向[44]

名詞釋義 編輯

 
改革開放宣傳標語(1992年新疆)

傳統定義 編輯

改革開放中的「對內改革」實行混合經濟模式,農業上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幹」),允許私有企業不再由國家管有,容許外商投資等政策。1978年前,中國大陸實行計劃經濟,由黨和政府控制和管理社會資源。改革以兩個階段引進市場經濟原則:第一階段從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進行,主要涉及廢除農業集體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外資開放本地市場和允許本地企業家開創事業,但大部分工業仍然由國家擁有和營運;第二階段於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進行,其政策包括土地制度改革、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國有企業承包製度,政府不再控制物價,並廢除部分保護主義政策,儘管如此,國家仍然控制銀行業和石油工業等關鍵行業。此外,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

改革開放中的「對外開放」使得眾多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45][46],同時在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建議下,中共也停止了對外輸出革命[47][48][49]。期間,在沿海地區誕生了深圳廈門珠海等一批經濟特區,在中國大陸對外經濟交流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50][51]。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發達國家向中國提供了包括無償援助在內的各種形式的長期援助[52][53][54][55][56][57][58]香港澳門台灣也對中國大陸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理念等支持[59][60][61][62]。截止2009年,中國接受發達國家的無償援助近67億美元(約469億人民幣),其中日本是中國的最大援助國,截止2010年日本對華援助佔中國總外援比例的66.9%[52][53][54][57]

最新變化 編輯

有媒體和學者認為,「改革開放」至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執政時期發生了部分本質性的變化,習反對部分改革政策,低調地回退了許多鄧小平時代的改革政策,共產黨重申對包括經濟在內的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控制權,出現政治體制倒退[63][64][65][66][67]。2018年,漢學家裴敏欣認為,自1980年代改革時代開始以來,中國經濟目前是最不開放的[68];2020年官方亦提出以所謂「內循環」為主體以及「自力更生」[69]。與此同時,有海外媒體認為習近平時期中國領導層內部出現路線鬥爭和分歧[70][71][72],中國政府也推出了多項改革,包括廢除勞教體制[73]、修訂《環保法》[74]、建立國家監察委員會[75]、完善審計制度[76]等,試圖改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累的種種社會問題;同時設立國家共同富裕示範區試圖探索出解決中國社會目前尖銳的貧富差距、區域差距等社會問題的方法[77][78],中國政府也繼續效仿當年設立經濟特區的辦法推出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雄安新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經濟改革試驗區[79]

歷史背景 編輯

早期建設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原則和體系借鑑蘇聯模式,實行「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即注重發展重工業、執行計劃經濟及財產國有化[80]。1953年出台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推動農業合作社為基本經濟單位,在農村由農業合作社集體管理農地和農業生產,部分合作社更集體擁有農地和生產資料[81]人民公社隨着第二個五年計劃(亦稱「大躍進」)落實在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制度的目標為移除私有擁有權,所有私人財產必須上繳人民公社,使農民失去生產動力[81]:18。第二個五年計劃導致中國經濟大幅下滑,亦引致大規模饑荒和減產。1962年,在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領導下,農村人民公社進行改革,其核算單位分為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81]:18,及推行「三自一包」,此制度沿用至文化大革命。後來隨着國家主席劉少奇與黨主席毛澤東之間出現分歧,前者在文革中更被打倒受迫害致死,政策被迫中止。

文化大革命 編輯

中國在革命時代經歷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其經濟在七八十年代嚴重落後同地區亞洲四小龍的經濟[81]:27。儘管中國1978年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82]增加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民生工業基礎薄弱、效率與品質低落,缺乏創新多樣。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依然不高,科學技術也整體上比較落後。而文革後,中共更出現了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在各種不利的情況下,鄧小平第二次重返中共領導層、進行了1975年整頓,而1977年第三次復出後恢復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務,掌握黨政軍的主要權力,進行了撥亂反正,並嘗試在各方面改革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將市場經濟引入中國的經濟體制。

改革計劃經濟 編輯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經濟的表徵,自1950年代開始的計劃經濟雖然在建國初期能夠恢復經濟和推動初步發展,但隨着時間的推進,其弊端也日漸明顯:對國內經濟的控制使政府和企業的職責不分,無視價值規律與市場調節的作用;一切以計劃為綱,無法適應消費群體的需要,制約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生產商品的數量都在計劃之中,購買商品還需要相應的商品票(如購買就需要有相應的糧票、鞋票、煤票、香煙票、布票、肉票、油票、糖票、豆製品票、火柴票、肥皂票、雞蛋票、自行車票等等的票證上千種。若按發行單位分,有全國通用、地方用、軍用),造成消費者即使有錢也難以買到需要的商品。

為儘快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鄧小平與中共黨內的改革派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的根深蒂固的印象。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執政不變為前提,改變生產過程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率先取得突破,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

發展歷史 編輯

1978年至1984年 編輯

推動中國改革開放的「三駕馬車」
     
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鄧小平 (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胡耀邦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元首葉劍英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李先念(國家主席)
政府首腦華國鋒 趙紫陽(國務院總理)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三人被並稱為領導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三駕馬車[8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舉行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全會徹底否定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兼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提出「兩個凡是」方針,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口號,作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決策[84]:237-238。同時,全會還作出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重新審查了中共歷史上的一批重大冤假錯案,重新評價了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鄧小平在這次會議召開前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綱領性講話中提出:「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於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這是一個大政策。」[85][86]:278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此次全會以後,中國黨和政府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同年,松下電器成為第一家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外資企業[87]

1979年,在中共中央「指導下」,全國農村逐步開始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即「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84]:315-316。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大平正芳一行期間,強調了「四個現代化」,並提出了實現「小康」的概念[88][89]。198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引用了「小康」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 在「小康社會」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88][89]

鄧小平的首項改革措施在被全球許多共產黨長期忽視的農業領域率先展開。在1970年代後期,食品的供應和生產非常缺乏,政府人員甚至認為於大躍進時期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三年困難時期可能會再度出現[90]:8。鄧小平反對實行農業集體化,他堅持強調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人民公社的集體土地劃給了農民。在新政策的保護下,只要將合同規定的部分糧食繳納給政府,農民就可以正式管理他們自己的土地[91]:355。這一舉措使得1975年至1985年期間的農產量增加了25%,為其他領域的私有化創造了先例[91]:355。與蘇聯經濟改革時自上而下的模式相比,鄧小平改革時自下而上的方法被認作中國經濟成功轉型的重要因素[92]

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城市工業的改革也開始實行。政府引入了價格雙軌制:1979年國有企業改革展開後,即便超過了計劃配額,國有制工業依舊可以按照計劃和市場的雙重價格銷售商品,這一措施解決了毛澤東時代的經濟短缺。此外,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的工業責任制允許個人或團體通過合約管理企業,這進一步促進了國有企業的發展。被中國共產黨收購的私營企業首次被允許經營,它們在工業產出中所佔的比例逐漸升高[90]:10。價格的靈活性業有所提高,服務業規模擴大[90]:11

 
深圳,改革開放中最為成功的城市和經濟特區之一,它因發展迅猛而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其發展速度被稱為「深圳速度

中國國民黨時代以來,中國首次開放了外商直接投資。鄧小平為外國投資設立了一系列經濟特區。與其他地區相比,阻礙經濟增長的官僚法規和干預措施對這些特區的影響相對較小,這些經濟特區因此相對自由。這些地區成為了國民經濟增長的引擎[90]:11。經濟特區的數量與規模持續擴大。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經濟特區[93]:13,此後中國政府創辦了更多的特區。此外中共解禁個體戶和鄉村家庭工業,恢復城鄉小商品市場。1979年底,全國批准開業的個體工商戶約10萬戶,1981年,批准開業的個體工商戶達101萬[94]

1980年,中央75號文件規定不准僱工。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報》發表《關於一場承包魚塘的爭論》一文,討論僱工是否算剝削。中央書記處政策研究室的經濟學家林子力認為,根據資本論的定義,僱工達到八個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屬於剝削。1983年1月,中共中央對出現較多僱工的情形提出"三不"原則:"不宜提倡,不要公開宣傳,也不要急於取締。"[94]

對內經濟方面,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地區展開[95]:115-118。農業方面,在鄧和趙紫陽的經濟改革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包產到戶,提高農民的積極性[84]:315-316。農業生產總值在1978年至1984年中提高了50%,農民純收入也大幅提高,經濟改革初見成效[93]:14習仲勳和廣東領導班子於1979年4月17日帶着方案草稿赴北京,在最後定稿前與鄧等人作討論[96]:348。廣東之方案於7月15日得到批准,成為中央第50號文件,它同意給予廣東和福建吸引外資之「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按鄧建議,這些地區稱為「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特區於1979年8月26日正式成立[96]:348-349

幾乎所有高幹都去過特區至少一次,並表揚特區的成就,只有陳雲李先念不去;1981年12月22日,陳雲講話稱:「要看到特區的有利方面……也要充分估計到特區帶來的副作用」[96]:359。1982年12月31日,政治局發出第50號文件肯定廣東打擊經濟犯罪的工作,引用陳雲的結論:「特區一定要搞,但也要不斷總結經驗,確保把特區辦好。」[96]:363

1984年1月24日,鄧在冬季「假期」乘專列到達廣州;他用兩周時間視察廣東和福建,包括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經濟特區,還視察中山和順德兩個珠海附近發展迅猛之縣[96]:364。鄧並鼓勵特區建設,提議增加對外開放城市[95]:51-52。對外方面,中國決定擴大對外開放地程度[95]:32:擴大進口的數量及進口國範圍[95]:119;改善進口產品結構,重點為技術輸入;提供外資直接進入中國設廠,改善中國生產結構以及派遣大量留學生赴西方學習科技[97]:142。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上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着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之開展[98]:160

1984年至1989年 編輯

鄧小平時代
中共八大元老
 
鄧小平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鄧小平 (中央軍委主席、中顧委主任)
胡耀邦 趙紫陽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元首李先念 楊尚昆(國家主席)
政府首腦趙紫陽 李鵬(國務院總理)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99]。政府還在經濟領域開放了更多地區: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建立海南島經濟特區的決議;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金三角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3月18日,國務院進一步擴大了沿海經濟開放區的範圍,決定將杭州南京瀋陽等140個市、縣劃入經濟開放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全部對外開放[100]。1992年8月,重慶、岳陽、武漢、九江、蕪湖等5個沿長江城市,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石家莊、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成都、貴陽、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等15個省會城市對外開放[101]

 
香港回歸紀念塔

1984年6月22日、23日,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會見香港工商界訪京團和香港知名人士鍾士元等談話時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設想,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國之內,大陸地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同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定英國在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102]

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召開,中國城市改革自此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宣佈實行百萬大裁軍,改革開放初期軍隊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路線,軍隊和軍人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有所降低。

1986年4月,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批准國務院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七五」計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又稱「八六三」計劃。《綱要》確定了7個領域中的15個主題項目,作為今後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2月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8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

1987年5月12日,鄧小平會見荷蘭首相呂德·呂貝爾斯,談及《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95]:234-235。1987年9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出讓了一塊5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限期50年,揭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03]。10月25日至11月1日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指出:「由於『左』的積習很深,由於改革開放的阻力主要來自這種積習,所以從總體上説,克服僵化思想是相當長時期的主要任務。」[104]:16代總書記趙紫陽做《沿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報告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12月,深圳市公開拍賣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首次進行的土地拍賣[103][105]。同年,中央5號文件中去除了僱工數量的限制,"三不"原則改成十六字方針:"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94]

此期間的一個顯着的發展是國家控制權力下放,讓當地省級領導人嘗試如何促進經濟的增長和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名義上由地方政府控制的鄉鎮企業也逐步開始私有化。

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在1985年、1988年和1992年成為問題[106]:105。拿固定工資的人看到有錢的私人經商者炫耀財富,抬高價格,威脅工薪階層的基本溫飽,使他們憤怒;鄉鎮企業從業者獲取原料和資金以自肥,企業家獲利部分來自鑽空子;「官倒」想方設法把社會財富入袋,守法的幹部收入停滯;農民工入城,加劇通脹[96]:537

另一方面,私營化在1992年以後開始加速,私營部門在GDP中所佔的百分比也在上升。中國政府對民營經濟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入:1984年和1988年時,中國政府將它稱為國家部門的「補充」,例如1988年4月,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11條增加"國家允許私營企業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發展。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94]。不過到了1999年,私營經濟被定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90]:19

1989年至1992年 編輯

後鄧小平時代
   
江澤民,李鵬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江澤民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元首楊尚昆 (國家主席)
政府首腦李鵬(國務院總理)

「……事情一爆發出來,就很明確。他們的根本口號主要是兩個,一是要打倒共產黨,一是要推翻社會主義制度。他們的目的要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包括我們發展戰略的「三部曲」,正確不正確?……要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要認真總結經驗,對的要繼續堅持,失誤的要糾正,不足的要加點勁。總之,要總結現在,看到未來。」[95]:303-308——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級以上幹部時的講話〉,1989年6月9日

1989年4月15日,曾為改革開放主要執行人之一的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去世,引發了北京學生的悼念活動[107]:274[108]。悼念活動數日內演變為全國性抗議示威活動,參與者的訴求也變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處理失業問題、解決官員貪腐、政府問責、擴大新聞自由與結社自由等[107]:274[109][110]。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四二六社論,定性此次事件為「資產階級自由化動亂」。隨後北京天安門廣場等地爆發了大規模遊行、抗議、示威、請願以致絕食活動。直至5月20日,官方宣佈在北京戒嚴,由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戒嚴令,中央軍委下令集結軍隊向北京進發。

6月4日凌晨,解放軍戒嚴部隊開進北京,以武力強行驅散示威學生及群眾,造成多人死傷。此次行動結束後被稱為六四天安門事件。此次事件,一方面引發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譴責和制裁,使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惡化;另一方面使得當時以總書記趙紫陽為代表的改革派失勢,中國國內反改革開放的保守派抬頭,在當時對中國改革開放繼續進行下去構成了很大威脅,並使改革開放面臨着中斷夭折的危險[111]:11;中共領導層以加強無產階級專政和防止「和平演變」為名,使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在此期間已經停滯甚至倒退。蘇聯等東歐共產黨國家全面崩潰也加劇了形勢的嚴峻性。江澤民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前三年(1989年至1991年)疏遠喬石李瑞環改革派,靠攏保守派[112][需要較佳來源]。政治上強調「四項基本原則」;在經濟領域,他依靠姚依林宋平,全面執行陳雲鳥籠經濟路線,搞「治理整頓」,打擊地方、鄉鎮經濟。

我們搞改革開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沒有丟馬克思,沒有丟列寧,也沒有丟毛澤東。老祖宗不能丟啊!問題是要把什麼叫社會主義搞清楚,把怎麼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搞清楚。
——鄧小平於1991年[113]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已經卸任所有職務的鄧小平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廣州上海,並發表重要的「南巡講話」(後官方改稱「南方談話」,又稱九二南巡或鄧小平南巡)[114]這些講話要求中國共產黨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聲稱「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115],並認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九二南巡成為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又一個轉折點。此後不久,經濟改革政策復甦,政治改革進程則基本停止。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這一點,我講過幾次。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成果,「六四」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文化大革命」就是內戰。為什麼「六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以,軍隊、國家政權,都要維護這條道路、這個制度、這些政策。」[95]:370-371、「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95]:372、「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5]:372、「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95]:373、「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95]:375、「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95]:375、「發展才是硬道理。」[95]:377、「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隻手都要硬。……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亞洲「四小龍」),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95]:378、「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真正關係到大局的是這個事。」[95]:380——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1992年3月9日至3月10日在北京召開全體會議,由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討論中國改革和發展,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執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沿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會議認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為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116]:1。政治局全體會議強調,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勇於創新,敢於試驗,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判斷姓「社」姓「資」,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16]:2

1992年6月,江澤民在中央黨校對省部級幹部進修班講話,深刻領會和全面落實鄧小平重要談話精神,表明「左」的表現主要是停留在過去對馬克思主義某些原則、某些本本教條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過去對社會主義一些不科學認識上,或者停留在改革開放前那些不正確思想和政策上,而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客觀實際,因此不容易接受改革開放,甚至認為搞改革開放就會走向資本主義道路,仍用過去那種「階級鬥爭為綱」思想來影響以至衝擊經濟建設為中心;表現右主要是懷疑和否定四項基本原則,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甚至製造政治動亂,企圖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和改革開放正確方向[116]:35-40。歷史上「左」錯誤泛濫時間長、影響深,帶着一些革命色彩,容易迷惑人,需要提醒領導幹部要特別注意防止「左」干擾,是妨礙生產力發展原有模式和做法主要阻力[116]:41。同月,李瑞環宣傳貫徹鄧小平重要談話,說經濟建設中心地位一百年不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搞「自我中心」、兩個中心或多中心,妨礙和干擾經濟建設發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強化為經濟建設服務,自覺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和途徑,使群眾了解自己利益與責任,自覺為自己利益而奮鬥[116]:47-54。同月,榮毅仁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董事長)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鄧小平提出,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改革開放膽子再大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使中國經濟發展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同時提出「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穏步協調地發展」[116]:57-62

在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寫進黨章。1992年後,改革開放的路線基本確定,中國從上到下進入了一個周邊國際環境基本和平,國內社會維持穩定,經濟長期快速增長的階段,「八五」計劃、「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均得到了全面實施和基本完成。

1992年至2002年 編輯

江李朱體制
(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
     
江澤民,李鵬,朱鎔基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江澤民 (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元首楊尚昆 江澤民 (國家主席)
政府首腦李鵬 朱鎔基(國務院總理)
歷史
議會任期1992年至2002年
就任組閣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
卸任組閣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
前任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繼任胡溫體制

90年代初,鄧小平強迫中顧委主任陳雲、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保守派元老退休並開始實行徹底的改革[106]:114。鄧小平在生前經過精心挑選後,將他的接班人定為兩位熱情的改革者——江澤民朱鎔基。同時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此後中國國企陸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18]。1992年,鄧小平進行了著名的九二南巡,使得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而放緩甚至停滯的改革開放重新提速。一些知名的談話內容和口號,譬如「貓論」、「不爭論」、「三個有利於」甚至「摸論」,成為後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部分[119],此後中共十四大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寫進中共黨章(中共十五大正式命名「鄧小平理論」)[9]。「十四大」確認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把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看齊;會議又提出要審慎地推行政治體制改革,並強調精簡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但不提撤銷黨組[98]:174。在中共十四大上,鄧小平將年輕的胡錦濤提升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20]:11,24,胡錦濤常被認為是鄧小平為江澤民安排的繼任者[121]:238[122]:91。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通過由朱鎔基制定的《(市場)改革五十條》,該文件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文件又為企業、金融、財稅、投資及外貿等改革訂下目標和策略,故可說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和行動綱領[98]:175。受該因素影響,雖然鄧小平於1997年逝世,改革開放依舊得以進行下去。[32][123]

過熱和結構改革 編輯

此後,政府於1997年和1998年展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除了少數大型壟斷企業,所有的國有企業都遭到了清算,原屬於國企的資產均被出售給了私人投資者,工人則大量下崗失業。1997年,全國人大刪除了投機倒把罪

2001年至2004年間,國有企業的數量減少了48%[124]:573。此同時,江澤民和國務院總理朱鎔基還降低關稅、削弱貿易壁壘、制訂更開放的法規;對銀行體系進行改革;廢除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福利制度(如公費醫療、福利分房等);將軍事企業和解放軍強行分離[106]:116;減輕通貨膨脹;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些舉動引起了一些群體,尤其是私有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不滿[106]:128,但也為中國創下了良好的經濟格局。

到了2005年,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比重佔到了49.7%,外商和港澳台的比重佔到了15%左右[125]。這一比重在此後繼續擴大[126]。同年,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經濟體[127]。但是,在石油業[128][129][130][131]銀行業等行業,國有壟斷企業仍然存在[132]

2002年至2012年 編輯

胡錦濤-溫家寶體制
(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胡錦濤(中共中央總書記)
政府首腦溫家寶(國務院總理)
歷史
議會任期2002年至2012年
就任組閣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
卸任組閣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
前任江李朱體制
繼任習李體制

2002年中共十六大召開,傾向改革的江澤民和朱鎔基等領導人開始卸任領導職務,傾向保守的胡錦濤溫家寶開始逆轉原先的改革措施。觀察員發現該屆政府的政策加入了更多「平均主義」和「民粹主義」成分[106]:129。胡溫政府增加了對醫療保健部門的補貼和控制[133];停止了私有化的進行[134]。正因如此,中國經濟被自由派媒體評價為整體呈現出了「國進民退」的趨勢[135][136]

為應對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溫家寶於2008年出台四萬億投資計劃,這項投資造成了產能過剩[137][138]、通貨膨脹[139]、巨額地方債務[140][141]、銀行壞賬、生產率水平下降等問題,中國的經濟結構為此遭到了長期破壞[142]。許多學者都對其持負面評價[143][144],只有林毅夫等極少數學者支持該計劃[145]。而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量資金流入商品房市場,房價暴漲了數倍[146][147],誘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148]

評論者認為朱鎔基時代三大改革所積累下的財富在胡溫體制下消耗殆盡[149]。擁有特權的國有部門是政府投資的主要受益者,在新體制的推動下,大型「全國冠軍」發展迅猛,擁有了與國外大公司展開競爭的能力[134]

但得益於四萬億投資計劃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時,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成功舉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奧運會,胡錦濤和溫家寶執政十年,中國經濟規模擴大了4倍[150]

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超過日本(按國際匯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7][18]

2012年至2022年 編輯

習近平-李克強體制
   
組織與人物
國家領袖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
政府首腦李克強(國務院總理)
歷史
前任胡溫體制
繼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現屆中央領導集體)
 
國家領袖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
歷史
前任習李體制
 
長春街頭的中國夢主題園藝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召開,習近平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上台執政。隨後,中國共產黨擴大控制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導致至少288家公司修改公司章程,反映了中共新的企業管理政策[67][151][152][153][154]。與此同時,習近平、王岐山等人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腐行動以及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等政治運動,但也有「選擇性反腐」和權力鬥爭的質疑[155][156][157]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最先掛牌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習近平到訪哈薩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習近平在同年10月於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一帶一路」升級為國家戰略[158][159]。此後「全面深化改革」在各種政府文件和新聞中出現,被媒體解讀為「中國改革新程的總綱領」[160]。有分析認為,習近平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與前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相比省略了開放二字,或許意味着持續了三十五年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1978年至2012年)已經結束[161],但以習近平為領導核心中央領導集體卻聲稱中國仍然會堅持改革開放,習近平也在諸多公開場合宣告中國將繼續對外開放,且會加大開放幅度[162][163]。此外,外界和部分體制內人士則認為習的改革路線並沒有遵循鄧的政治體制改革道路,且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屬於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體制,即黨的最高領導人獨攬大權的寡頭政治以及「黨領導一切[63][164][165][166][167]

2017年4月,中國設立雄安新區是中國第19個國家級新區[168]。中國政府對外宣傳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其主要任務是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201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開始推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部分國務院機構虛級化,由中共的黨內機構承擔實際職責。有學者和媒體認為本次機構改革是中國政治回歸改革開放前「黨政合一」的體制,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權力被削弱,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政府的領導[63][165][166][169]。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任期限制。有觀點認為此舉終止了鄧小平時代開始實行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不但破壞了集體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更讓習近平有機會成為繼毛澤東之後的終身領導人獨裁者[164][170][171][172]。但也有支持觀點認為,這樣會使中國的政局長期處於穩定狀態,讓改革發展的相關政策不會因為政治不穩定而影響實施,對中國接下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積極有效的影響[173]。習近平在會見外國政要和中國官員時曾經解釋,他「個人反對」終身制,修憲廢除國家主席連任限制是因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這兩個實權職務都沒有限制連任次數,為了避免他擔任的三個職務之間存在任期衝突才推動修憲,不過他並沒有說明他會不會擔任第三屆或者更長任期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174]。同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會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大會表彰了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向他們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向10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175]

2019年8月9日,中國設立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176]。2019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20]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77]。6月1日,中共中央及國務院正式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正式計劃將海南打造成自由貿易港[79]。包括海南自貿試驗區在內,截止2020年中國大陸共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2020年中國大陸人均GDP為10839美元,開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GDP突破100萬億人民幣[178]

2021年6月10日,中國設立浙江共同富裕示範區,試圖找出能解決中國目前遇到的收入差距,區域差距,城鄉差距等發展難題的道路[77][78]。6月1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賦予海南更大的自主權。法案中涉及自貿港內居民權變更、接入全球互聯網、出入境政策及封關等深化改革創新與開放等內容。9月,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是中國第一家公司制證券交易所[179]

2022年1月17日,中國國資委表示中國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共中央黨政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所管理企業中公司制企業佔比97.7%,地方國有企業中公司制企業佔比99.9%[180]

2022年4月11日,中國政府發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文件,計劃將中國大陸打造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以求打破中國大陸內部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181][182]

2022年3月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發出指示,針對新冠疫情必須堅持清零政策,強調中國的防控方針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183]。2022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上坦言,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清零,使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原始疫情衝擊時還大[184]。有分析認為,習近平主導的清零政策及伴隨的封鎖措施,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185][186][187],繼續實行動態清零政策將使中國經濟持續處於衰退狀態[188][189]。至2022年12月,在白紙運動後,中國政府頒佈新十條,結束了持續三年的清零政策,管控造成中國的經濟危機因此得以舒緩[190][191][192]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選舉出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成員,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93],開啟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習近平派系基本上佔據中央政治局全部席位[194],部分媒體認為,44年的改革開放結束。[195][196]

2022年至今 編輯

2023年3月10日,習近平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第三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7],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的國家主席,任期超越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歷任國家主席

2023年6月25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雄安綜合保稅區[198]

2023年6月28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法》第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199]

2023年11月1日,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為中國大陸第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宣佈新疆自貿易試驗區將被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200]

2023年11月24日,中國外交部宣佈在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11月30日期間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馬來西亞6國實行單方面15天入境免簽政策[201]

2023年12月15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宣佈在上海市、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浙江省、海南省等地區進行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試行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政策[202]

2024年1月24日, 中國政府發佈《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3-2027年)》[203]

2024年3月1日,位於廣東省珠海市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實施封關運行[204]

2024年3月19日,中國政府發佈《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計劃通過擴大外國資本在大陸的可投資領域,優化營商環境等措施來吸引更多外資投資[205]

措施與內容 編輯

對內改革 編輯

農村改革 編輯

 
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幹」紀念館

在改革前的時期,中國農業的績效極差,糧食短缺現象十分普遍[206]:478。中國大陸農村地區自1958年北戴河會議後建立了全國範圍的人民公社,將農民手中的一切個人財產與生產資料劃歸公有,生產生活的指導權過於集中,並且在產品分配上採取了較為絕對的平均主義來分配,造成「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局面,雖然這種體制在產品相對充裕時可以有效地減少自然災害為個人帶來的損失,但也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1978年,中國安徽省面臨旱災,當地鳳陽縣小井莊、小崗村等地的農民決定實行包產到戶,均分小隊下轄的土地與勞動工具,展開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這在人民公社下是屬於私分共有財產的重罪。然而這兩個村在當年的農業收入中就創造了驚人的成績,這件事情不久就被上報至中共中央,雖然中共中央在1979年的《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中依然規定不得私分田地,但這種行為早在1978年安徽四川兩省便已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並取得了在災年農業生產超過往年的成績。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的講話中公開支持了這項措施。不久,在中國所有的農村都開始強制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體制轉變,這種決定在堅持土地最終所有權為國家的情況下,許可農民自行生產、自負盈虧,只繳納部分農業產品。並鼓勵農村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業副業,向專業化、商品化的方向繼續發展,並廢除了不適合農村生產力發展的人民公社體制。 名義上新體制使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實際數據表明,改革後,農業產量增速放緩,農業基礎設施成為無人料理的公共物品,隨着農業生產開始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產品和工業品之間的價格剪刀差拉大,由於信息不對稱,孤立的農民無法了解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無法形成對農民有利的農產品市場,農業收入下降;而原有的農村鄉鎮企業被鄉鎮領導私自佔有後迅速發展起來。

同時,人民公社的解體也導致了原本農村的合作醫療制度迅速消失,造成了中國農村和城市地區的進一步分化。並且在包產到戶以後,小農經濟不再適合農業集體化,公社時期大規模建造的水利灌溉設施,由於無法召集大規模人力維修,而不斷破損。同樣在公社時期的大規模新墾高產、穩產田運動,也無法繼續。集體化的消失也打斷了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村逐漸開始發展的機械化,在另一個層面上使得農村更加落後。不僅如此,公社解體後,傍依公社生存的部分鄉鎮企業也無法繼續經營,最終全部破產或者通過改制而私有化。

多數人認為中國農村的改革取得的成效使得當時佔全中國人口70%以上的農民逐步擺脫了貧困,並促使部分農民先於其他地區先富裕起來。同時農業的改革雖然在初期頗有成效,但隨着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逐漸深入,農村的發展開始低於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甚至至今兩者之間已經有了巨大的差距,這導致中國出現了令世界關注的貧富分化現象——這在強調以共同富裕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是難以想像的。由於步入20世紀,90年代來中國政府並沒有對農村地區貧富分化抱以足夠的關注,事態逐步成為中國迅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實現全面復興的最大障礙——三農問題

自2002年以來,中國最高行政文件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強調三農問題對中國建設的影響,中國政府也開始重新調整農業地區的政策。

2006年,中國廢止農業稅條例,中國向農民徵收農業稅的歷史終於結束,經改革開放農業改革,中國農村經濟發生了質的變化。

城市改革和工人階級 編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後,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營經濟)佔據了9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且企業的生產經營脫離市場,一切產品生產由政府下達訂單;而掌握企業主導權的並不是工廠廠長,而是國家委派的幹部——公方代表或上級黨委委派的黨支部書記。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極少部分的私營企業,工人一律不得被辭退,也沒有相應的破產措施,部分虧損嚴重的企業只得由國家背負這些不良資產。缺乏競爭、不負盈虧的企業主觀上沒有研發新科技、擴大再生產的動機,結果在同期世界上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都抓住了科技革命帶來的機遇,導致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農村地區6年多的改革令中國的領導人看到了改革帶來的巨大動力,轉而着手對中國城市經濟進行改革。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着城市改革的開始,並在1985年全面展開。

鄧小平在1977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便提出以科學技術帶動社會生產力。1985年的改革更進一步打破了原有的計劃經濟理念:政府一方面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遣返私營企業中的公方代表,引入市場經濟中的許多觀念,發展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說:「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政府認可了私營企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和所處地位,並鼓勵非公有制經濟成分進一步發展以帶動中國經濟,打破了中國經濟公有制成分一枝獨秀的局面;抽回公方代表,逐步放寬私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企業納入宏觀經濟的管轄範圍內,與市場調節作用相結合;對於生產盈利不再堅持一刀切的均分政策,轉而以按勞分配為主要的分配方式,以不再堅持共同富裕為代價換來了企業的生產活力。對國有經濟成分進行改組,由政府絕對控制經營轉為政府擁有企業的絕對決策權,將一半經濟活動權下放給企業,支持並鼓勵負債企業兼併或破產——這極大地動搖了工人心目中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政治地位極高的工人群體被改革開放引入的政策所衝擊,伴隨着各地國營企業的關閉,全國約有數百萬工人失業。中國政府引入下崗再就業政策(譬如「紅帽子工程」),大量減少了失業人口,緩解了工人的不滿[207]。由此,「改革開放的成功如果沒有工人階級的支持以及下崗職工的奉獻和犧牲也是不可能的。國家現在所積累的巨大物質財富,也有他們的一份功勞。」[14]

城市改革取得的進展一度成效不大,反而在原有計劃經濟理論遭到拋棄的情況下引發了國內民眾的思想混亂。加之1985年以來政府不斷放寬思想言論控制,原先身為「封資修大毒草」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開始被部分知識分子所接受,對西方民主的嚮往與追求成為日後兩次大規模民眾運動興起的原因之一。1989年後,政府再度放緩城市改革步伐,轉而開始控制國內混亂的思想。1992年過後,政府再度對城市的體制進行改革,並不斷將各種政治決策公開化,並設立聽證會以便於民眾參與政治決策。

自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蘇聯、東歐和東德共產主義陣營隨之垮台,中國共產黨的立場日趨保守,政治改革步伐放緩,黨內也出現了重提階級鬥爭觀念的聲音。為維護改革開放的大局,鄧小平再度出面,南下巡視中國數個設立經濟特區的省份,發表了事後稱為「南巡講話」的發言,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利用個人威望重新將改革開放的政策穩定下來,並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政策的「兩個基本點」之一。這場講話確保了今後中國政府既定國策的穩固,也逐步將中國經濟實力帶上一個又一個新臺階。

服務業 編輯

 
上海證券交易所
 
深圳證券交易所

20世紀90年代,金融業自由化[208]:339。中國於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服務業被解釋為可開放的,外商投資獲准;零售、批發和分銷的限制也已經結束[209]:657。銀行業、金融服務業、保險業和電信業也向國外投資開放[209]:658-659

中國的銀行業由四家大型國有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主導,而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低效和壟斷的[210]:522[211]。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銀行。由於國家管理效率低下,這些金融部門被普遍視為中國經濟的累贅[212]:866不良貸款主要由地方政府和無法盈利的國企出於政治目的進行[210]:523,尤其是保持低失業率的政治目標,是金融體系和經濟的一大拖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隨後對這些銀行展開了資本重組。2000年,這些銀行在GDP中的比重高達22%以上;到了2006年,它們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到了6.3%,總額約為1,600億美元[210]:528。觀察家們建議通過銀行體系私有化來解決該問題,4家銀行在股市上市時,這一建議得到了部分執行[210]:530。由於中國的兩大金融交易市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只佔到GDP的11%,因此在籌集資本方面相對無效[210]:514

到20世紀80年代,廣告在實現鄧小平推進的現代化目標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中國政府仍然在毛澤東時代的平均主義理想上大作表面文章,但這並沒有抑制消費主義的增長[213]

對外開放 編輯

外交政策 編輯

1978年11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出訪新加坡,與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舉行會談,並談到改革開放要借鑑「新加坡的經驗」」[214][215]。期間,鄧小平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承認並改正了兩個錯誤:一是改變保守自閉,主張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二是接受李光耀的建議,不再搞革命輸出,大大改善了中國的對外關係[47][48][49]。此前,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尤其在毛澤東時代)在東南亞地區大力輸出共產主義革命,援助了包括印尼共產黨馬來西亞共產黨越南共產黨柬埔寨紅色高棉老撾共產黨緬甸共產黨在內的各國共產黨組織和游擊隊,導致部分地區排華情緒嚴重,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48][216][217][218]。改革開放後,為了對抗蘇聯,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依然對柬埔寨紅色高棉提供了長期軍事援助,至1993年柬埔寨大選後中國才停止對紅色高棉的援助[219][220]

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鄧小平又提出了「冷靜觀察」、「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善於守拙」、「有所作為」等中國的外交戰略,後被歸結為「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八字戰略方針[221][222][223]

經濟特區 編輯

 
深圳下四區被劃為特區而大幅成長大廈高樓林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9年以前對外貿易值只佔經濟比重很小的一部分,這一情況源自於毛澤東「內無內債、外無外債」的政策。但一些海外華僑的主要集散地廣東福建經常有一些華僑在自己的祖籍所在地開辦工廠。1979年,中國政府決定放寬對對外貿易的限制,給予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的三來一補特殊政策。1年後在鄧小平的大力支持下,廣東省深圳珠海汕頭福建省廈門四個地區宣佈改制為對外經濟特區

1979年1月31日,深圳蛇口工業區正式建立,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試驗區,在袁庚等人的領導下逐漸發展出了「蛇口模式」、誕生了知名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此後向全國推廣[224][225]。1984年1月,鄧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認為「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226] 1980年代,在袁庚的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平安保險,先後在蛇口成立[225]

 
位於深圳市蛇口工業區的知名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參考的發展經驗,將加工裝配、合資經營作為主要的外貿形式,並許可了少量外商獨資企業存在,意圖從中學習領先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經營方式。改革開放的四個試點城市的發展模式在1984年鄧小平南下巡視時被給予充分肯定。在1984年進一步開放了廣州上海天津等14個作為「沿海開放城市」,並將環渤海地區長江珠江廈漳泉三角洲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對外開放的4個試點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取得了驚人的進步,深圳從一個泥灣村落發展為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不相上下的繁榮都市。其餘三地也成為80年代初中國經濟的巨大亮點。隨後開放的14個城市也取得年均10%以上的經濟增長。1988年,感受到對外貿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後,中國政府將海南單獨設省後全省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開放區。同時對外開放的地點也隨着沿海向內陸地區發展。而現在各省各市均有權規劃土地,並在國務院批准後設立對外開放區。這成為刺激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大因素。

不過改革開放初期,出於對共產政權的不信任,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開始,在對外交流方面,接近鎖國狀態,很少人對當時中國大陸有所了解。因此改革開放湧來的外資,最初是以香港資金(港資)佔最大比重,達百分之八十[227]。直至2011年全年,名義上港資仍佔外資比例達66.3%(投資金額770.11億美元),是內地吸收外資的最大來源地[228](實際上一部分港資來源於其他地方,包括中國內地本身)。

國家級新區 編輯

國家級新區是承擔中國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229]。國家級新區屬於城市新區的範疇,是依託舊有城區建立的新城區,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依託的城市一般是中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在行政級別上,國家級新區由國務院批覆,相比由所在城市政府批覆成立的省市級城市新區,其產生背景和開發建設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因此,其行政等級普遍高配一級或半級,以調動更多的資源[230]。 至2020年中國共設立19個國家級新區,國家發改委要求各個國家級新區圍繞1至2個重點問題開展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形成可推廣的經驗,以便推廣到其他區域[231]

  • 2017年4月,雄安新區成為中國大陸第19個國家級新區,中國政府對外宣稱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該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233]

自由貿易區 編輯

 
上海自貿區

自由貿易園區是指在主權國家或者地區的關境以外,劃出特定的區域,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自由貿易試驗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截止2020年,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中已有21個被批准建立自由貿易實驗區[234]。中國政府賦予了試驗區相當大的自主權,包括在試驗區放寬外商投資建設各種限制,放寬土地使用權限,允許自貿試驗區自己推出稅收政策等[235]

  • 作為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2013年8月正式成立[236],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推動貨幣兌換自由。
  • 位於中國東北的黑龍江自貿試驗區目標是打造對俄羅斯及東北亞區域合作的中心樞紐,提出了加快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建設面向俄羅斯及東北亞的交通物流樞紐。
  • 西南的雲南自貿試驗區目標是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設連接南亞東南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推動形成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開放前沿,提出了創新沿邊跨境經濟合作模式和加大科技領域國際合作力度等。

自由貿易港 編輯

海南自由貿易港是中國政府計劃在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更進一部建設的自由港[79]。相比之前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貿港被賦予了更大的權限,實行零關稅,封關管理[237],更大開放金融,農業,教育,科研,醫藥,體育,航天,文物等領域的資本准入[238],《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案》發佈後,更賦予了海南自貿港更大的自治權和不違憲前提的立法權[239]。中國政府甚至一度試圖在海南自貿港"試水」博彩行業發展賽馬[240][241][242][243],結果期間引發極大的爭議[244][245],最終被海南省自行否決[246]

海南自由貿易港是中國大陸首次在省級行政區對多個重要的政治及經濟框架進行大幅度開放性經濟改革,改革範圍包括海關,自由貿易,外國企業設立實體產業及投資,產權保護,移民及人口流動,金融,稅收,經濟事務立法權等極多個方面全面進行的。同時海南自由貿易港將直接接受由中國國務院框架下的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部委派出駐地幹部在海南實地指導工作。

2021年6月1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法案中涉及自貿港內居民權變更、接入全球互聯網、出入境政策及封關等深化改革創新與開放之內容。授權後海南可以進行相當程度的改革與自治,在管理制度上將與內地有所區別,2023年,海南開始進行封關作業,計劃2025年底前實現全島封關運作[247]

台灣問題 編輯

國際合作 編輯

作為對外開放的一部分,改革開放後中國開始積極參與國際和區域合作組織。

外部援助和投資 編輯

發達國家 編輯

1978年5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領考察團前往歐洲五國考察,包括法國德國瑞士丹麥以及比利時,前往學習發展經驗、介紹中國市場[256][257]。1978年10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率團訪問日本、考察學習,簽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此後中日兩國之間各領域、各層次的交流和合作迅速增多[258][259]。鄧小平在訪日期間談到:「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後,長得很醜卻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樣,那是不行的。…… 這次到日本來,就是要向日本請教。我們向一切發達國家請教。」[258][260] 1979年1月,中美建交[261][262][263][264]

改革開放期間,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發達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作法表示支持、並提供了包括無償援助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援助,截止2009年中國接收的無償援助近67億美元(約469億人民幣[52][53][54][55][56][57][58][256]。其它歐洲國家也積極參與對華援助,僅在2002年-2006年間,歐盟就計劃向中方提供2.5億歐元的無償援助(5000萬歐元/年)[265]。與此同時,眾多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截止2006年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0多家進入中國市場,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45][46],中國市場也逐漸成為相關國家工業產品的最大銷售市場。

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發達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援助
國家 援助開始 援助終止 援助內容
  日本 1979年 2018年
  • 截止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而根據日本外務省官方數據,日本通過ODA向中國提供了33164.86億日元(約2638億元人民幣)的開發優惠貸款、1557.86億日元(約124億元人民幣)的無償援助、1739.16億日元(約138億元人民幣)的技術合作資金,總金額高達36461.88億日元(約2900億人民幣);日本對中國的援助佔中國總外援的66.9%、涉及項目達200餘個。[57]
  • 1972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美國 1980年
  • 2020年,美國對華援助削減了52%,從2019年的6200萬美元削減到了2020年的3000萬美元[268][269]
  • 截止2019年6月,依據美國政府數據,2018年美中貿易逆差達4100多億美元,而中國政府數據顯示為1500多億美元[270]
  • 截止2012年,美國對華援助總額約為5.56億美元,涵蓋藏人社區文化保存、愛滋病預防與治療等30餘種援助項目[57]。1999財年-2012財年,美國對華援助總額約為5.36億美元[57];其中,2001年,在美國的協助下,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71][272]
  • 截止1998財年,美國對華援助達1941萬美元[57]
  • 1979年,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德國 1982年 2010年

(傳統)

  • 截止2019年,德國向中國提供的發展援助已達100億歐元[56]
  • 截止2011年,德國向中國提供了12.1億美元無償援助、中國成為了德國政府對外無償援助的最大受援國[57][273]
  • 2010年起,德國正式停止對華傳統援助,但德國經合部仍通過其區域合作基金對華開展合作[273]
  • 1982年10月13日,中德兩國政府簽署了技術合作總協定,德國政府開始對華提供無償援助[273]
  • 1972年,德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274]
  法國 2004年
  • 截止2009年,法國開發署向中國提供的無附帶條件貸款總金額達5.52億歐元,主要用於能源、公路、鐵路、電站等項目建設[57]
  • 2004年10月,中法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與法國開發署合作框架協議》,法國開發署每年對華提供總額約1.2-1.5億歐元不附帶條件官方發展援助貸款,主要用於改善全球大氣環境領域項目[57]
  • 1964年,法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英國 1997年 2011年

(傳統)

  • 2021年,英國將把對華援助預算削減95%,僅剩不到100萬英鎊,將從1800萬英鎊減少至90萬英鎊(約合813萬元人民幣),用於「資助開放社會和人權的項目」[275]
  • 截止2013年,英國向中國提供的無償援助達2.3億英鎊(折合人民幣達23億元),中英已開展合作項目24個,領域集中在衛生、教育和環境及氣候變化三個領域 [57][276]
  • 2011年3月,英國宣佈結束傳統對華發展援助,6月兩國政府簽署新型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但英國國際開發事務部的數據顯示,英國2012年仍然向中國提供了2740萬英鎊(約合2.7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援助[57]
  • 1999年,中英兩國政府簽署《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277]
  • 1998年,英國國際發展部制定的《英對華無償援助新戰略》,國企改革、環境保護、醫療衛生、普及教育四個領域為其援助重點[277]
  • 1972年,英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港澳台 編輯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澳門台灣也對中國大陸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理念等重要支持[59][60][61][62][278]。香港資金雄厚作出最多的貢獻包括:內地的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內地批准的第一家合資、合作企業,第一家五星級飯店,第一條合資興建的高速公路,第一塊土地的拍賣等等,在改革開放史上佔了重要的印記。在改革初期,以香港資金(港資)佔最大比重,達百分之八十[227]

台商亦開始以外商名義或較為低調的方式進入大陸投資,有更多台商以港資或香港註冊公司名義進入中國大陸投資。

香港資金 編輯

 
今日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標語

直至2011年全年,港資仍佔外資比例達66.3%(投資金額770.11億美元),是內地吸收外資的最大來源地[228]。港澳在廣東省的投資項目超過10萬個,實際利用資金1200億美元,占廣東省實際外來資金的三分之二,其中絕大部分投資來自香港。促使粵港澳形成了以廣東為加工製造基地、港澳為購銷管理中心的獨特格局。數以萬計的港澳投資企業在廣東各地蓬勃發展,數以百萬計勞動力受僱於港澳投資企業。珠三角地區形成了具競爭力的動態化產業集群、開放型,影響世界的加工製造業基地。深圳市投資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和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中,約80%是港商投資或參與投資的。2017年,深圳國內生產總值比1978年增長了11426倍,南方最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香港資金的投資,迅速推動廣東從農業為主的省份發展成工業發達的經濟大省。廣東的國內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排名第第5位逐漸成為第1位,至1989年起保持至今。

因貪污已落馬的廣東省前副省長萬慶良說「廣東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粵港澳合作的歷史。廣東30年的發展離不開港澳強有力的支持,離不開港澳資企業率先進入廣東,率先投資、率先發展。香港人澳門人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為內地輸入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理念,更新了管理文化。」較為熟悉的例子是港鐵公司,促進了許多領域的觀念更新。改革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缺乏優良的貨運設施和海外貿易網絡,而香港當時已經是亞太地區重要的貿易中心,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硬件設施和一流的貿易人才。目前,香港是內地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在資金、技術輸入的同時,香港資金更為改革開放輸入了許多先進的發展理念、經營方式和管理經驗,促進了觀念更新,為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提供了借鑑。國外有專家認為「內地市場經濟改革之所以能夠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擁有香港這樣一個成熟的、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系可以借鑑,並為改革的啟動和深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279]霍英東投資興建的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不僅是因為賓館硬件設施完備,更重要的是從一開業便打破當時的慣例,對所有普通市民開放,其服務意識、管理模式,都令當地政府官員和市民大開眼界,引發觀念的更新,對廣東服務業的興起和發展產生了極大推動作用。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接受採訪時總結說「內地的現代化建設就是一條有效利用外資尤其是港澳台資金的資本積累和發展之路。內地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績,每一天的變化,都有港澳同胞的奉獻。」四名港啇投資的華南城國際工業原料城是佔地1.5平方公里的工業原料及成品交易中心,集信息交流、展示、交易、倉儲、貨運、配送以及金融結算功能於一體,其規模之大、經營範圍之廣,堪稱國內之最。隨着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簽署了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港資在內地的投資領域不斷拓寬,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快速發展。香港智經研究中心主席胡定旭認為,「CEPA開啟了香港和內地生產要素進一步流動的大門,制度安排為經濟整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279]

台灣資金 編輯

台灣對中國大陸地區投資巨大,尤其是1989年六四事件後導致西方禁運,當時在中國大陸以外的投資方只有港台,但由於兩岸尚處於對抗時期,台灣對兩岸經貿往來限制嚴格,有許多台資與港資合資的方式到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甚至直接就在香港註冊後以港資的名義來到大陸。初期的投資集中在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低的行業,像制傘、製鞋等。1989年,台資對中國大陸投資項目只有540個,協議金額僅5.5億美元,實際利用資金更低至1.5億美元。台灣於1990年正式公佈《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有條件開放台商間接對大陸投資,促進了台商對大陸投資的發展。它們以「台灣接單、大陸加工生產、產品外銷」為經營模式,平均外銷比率達85%。

台灣實際開始大規模投資始於1993年鄧小平南巡後。1992年到1994年,台商對大陸投資項目計2.3萬家,協議金額200多億美元,實際投資額75.8億美元。從1993年台商赴大陸投資第一波高峰開始到兩岸經貿論壇,台商在大陸投資的企業已達6萬家,累計投資金額約2000億美元[280]。目前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2014年兩岸貿易額為1983.1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0.6%,其中大陸對台出口462.8億美元,自台進口1520.3億美元,大陸與台灣貿易逆差達到1057.7億美元[281]

成就及影響 編輯

綜合國力 編輯

 
中國生產商標(MADE IN CHINA)已經佔據世界民生商品20%以上,成為世界工廠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着活躍市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中國也在邁向工業化的道路上飛速前進,成為世界工廠,全球重要的製造業大國,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國家力量大幅增強,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7.7萬億美元,擁有14億人口的體量,人均GDP達到12551美元、達到中等偏上國家的收入水平,國際地位和軍事實力顯著提高。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眾多機構曾經預測中國GDP將會在2030年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這一時間點可能因新冠疫情清零政策導致的經濟衰退而延遲,有經濟學家甚至質疑中國經濟規模能否超越美國[282]

意識形態 編輯

支持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也開始出現變化,人民觀點逐漸多元化,「網絡民意」的現象大量出現。不過,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開放之餘,為了和平穩定快速的經濟發展,而不願意對意識形態,政黨政治做太大的改革變動。在言論自由方面,與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放鬆。江澤民和胡錦濤兩代領導人,繼承了鄧小平改革開放的路線,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於一些質疑,支持者認為,從政府公佈的一系列數據表明:公有制經濟仍佔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仍控制着國民經濟的命脈,並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表明了中國仍然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列寧在蘇俄前期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允許社會主義存在部分資本主義、恢復市場、貨幣關係,促進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恰恰表明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來源請求]

也有批評家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摒棄了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轉化為一個資本主義政黨,中國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283];也有專家認為中國現狀更像是一個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國家;不過,「中國是一個實用主義的政府」也常被外國專家和領導人提及。北韓則曾批評中國走了「修正主義」的「錯誤路線」[284];以越南、老撾為代表的一些發展中國家則是積極學習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經驗。

經濟發展 編輯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陸的經濟快速增長,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按不變價計算增長33.5倍,年均增長9.5%,平均每8年翻一番[285],從佔世界經濟1%到2017年的15%,僅次於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扣除價格因素,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17年比1978年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外匯儲備全球第一;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家和出口加工製造國。

 
債務地圖=(外匯和黃金儲備) - (債務外國人)(資料來源:2010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

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成功實現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民營經濟產值在總量上已經超越了國有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增重的重要拉動力量。2007年,中國GDP總量超越德國;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2018年,中國GDP折合13.6萬億美元,2019年超過14萬億美元,2021年17.7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則達25.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引進外資同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方式,中國為全世界吸引外資金額最多的國家(港、澳、台資金的引入亦被算作外資),而對外貿易規模也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中國成為美國國債(除美國本國以外)最大債權國。

從開始改革開放的1978年到2021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225美元增長到12551美元,增長超過55倍,東部部分沿海省市等人均GDP已突破兩萬美元,對於14億人口的體量人均能突破一萬美元,表明中國經濟規模和影響力巨大。[20] 2007年,廣東省GDP總值超越台灣,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GDP總值超越台灣的省(個人平均仍遠低於台灣)。2012年之後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的GDP也先後超越台灣,其中廣東達到兩倍以上,2018年四川和湖北的GDP數值也超越了台灣。 2019年,中國外匯儲備約3萬億美元。中國多項經濟產品產量達到世界第一。四十年來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已從20%上升到60%以上,而實際上由於大量農業人口進城打工,所以中國實際上的從事非農業人口比例更高。但很明顯的,中國已經從一個農業大國成功轉型為工業化國家,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創造的GDP佔比經濟總量的90%+。

海外影響 編輯

改革開放對於海外的影響(特別是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影響深遠。如越南老撾在1986年實施的革新開放政策幾乎就是翻版的改革開放政策。古巴2019年的憲法公投中通過了新憲法。新憲法明確古巴政府承認私有財產,並認可外國投資。同時也對政治制度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革[286][287][288][289][290][291][292];即使是依舊施行計劃經濟制度的朝鮮,也推行了朝鮮經濟改革,參考了中國改革發放初期的經濟特區模式先後建立了開城工業園區羅津先鋒經濟特區新義州特別行政區金正恩上台後,朝鮮的私有經濟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但總體來說經濟開放的程度依舊非常小[293]老撾則是早在1986年就施行了革新開放。不過因為受越南革新開放政策影響,導致其大量國際投資進入越南而並非老撾。導致其經濟發展非常緩慢[294]

政治和社會 編輯

政治體制改革 編輯

 
六四事件」二十周年紀念活動(美國華盛頓

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俗稱「8.18講話」),指出權力過分集中是中國當下官僚主義的「總病根」[295][296][297]。鄧小平提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議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並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全面修憲建議[298][299]。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八二憲法》,該憲法也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收入了許多憲政主義的內容和條款,為改革開放奠基[25][29][30][31][32]

隨着改革開放的加速,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權錢交易、腐敗特權等種種問題,經濟改革亦受到了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24][25][26][27]。1986年上半年,鄧小平再次提出「政治改革」並啟動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研討和制定,同年9月「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成立,成員包括趙紫陽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沖[24][28][300][301][302]。9月3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303]。10月,中央政改研討小組辦公室成立[304]

鄧小平的政治改革出發點是,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前提下,實行黨政分開、提高行政效率、革除官僚主義弊端、推動經濟制度進一步改革等,但不能照抄西方的憲政制度,他強調「要搞一個增強行政效能的體制,講民主必須要和法制聯繫起來講,把法制搞起來,才能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行政機構應該很有效能。 」[302][305][306][307] 其他人士還公開提出了「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司法獨立」等西方憲政主義的架構[302][305]。雖然這些與鄧小平等人的中共官方改革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當時比較寬鬆的政治氣氛下,並沒有受到過多的抑制與打壓[302]。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在其報告中提出並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和設想[24][302]。198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成立[304]

但隨着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爆發,80年代後期的政治體制改革失敗,趙紫陽、胡啟立鮑彤等中共中央改革派高層被撤職、而權錢交易、腐敗特權壟斷等問題並未得到持久、有效的解決[30][31][302]。經濟方面的「改革開放」進程也因六四天安門事件而放緩甚至停滯,直至鄧小平九二南巡後才重新提速[25][30][31][32]

2012年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開始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中國官方認為,從鄧小平等人提倡的政治體制改革,到習近平等人提出的政改,是「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走出了新路」、「碩果纍纍」[308][309]。但外界和部分體制內人士則認為習的政治體制改革並沒有遵循鄧的政改道路,並且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屬於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體制,即黨的最高領導人獨攬大權的獨裁統治以及「黨領導一切[63][164][165][166][167]。此外,2018年習近平等人推動修改憲法,取消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任期限制,有觀點認為此舉廢除了鄧小平時代開始實行的「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破壞了集體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更讓習近平有機會成為繼毛澤東之後的終身領導人獨裁者[164][170][171][172]。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對改革開放評價道「改革開放是我們黨(中國共產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中國共產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310]

政治運動 編輯

1980年代出現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政治運動。1983年開始的嚴打,在提升社會治安的同時,也造成了諸多冤案,引發了一定爭議[311][312]。1983年,中國大陸的保守派主導開展了「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在胡耀邦趙紫陽等人的干預下平息[313]。1986年底-1987年上半年,八六學潮爆發、胡耀邦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職,保守派藉此主導展開了「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而後趙紫陽說服了鄧小平,才在1987年中期結束這場運動[314]

自2012年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執政以來,中共也發起了多次大規模的政治運動,譬如進行了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反腐行動,包括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在內眾多高級官員被審查和起訴。2018年1月起,開始實施計劃為期三年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運動,目標是打擊黑惡勢力和盤踞基礎政權的村霸[315]。其後又發起了整肅中共政法系統官員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運動。目前習近平時代的政治運動都宣稱以打擊腐敗和整肅官僚為目的,但外界質疑此舉為「選擇性反腐」和權力鬥爭,是針對內部反對者的「大型清洗」[155][156][157]

經濟社會問題 編輯

 
空氣污染:湖北武漢的霧霾天(2016年)

有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是仰仗「中國模式」這一論斷是一種謬論和誤導,中國並非一個創新型國家,其體制存在着威權主義、欠缺自由等諸多缺陷,而自主創新能力依賴於自由,故該模式並不能可持續發展[33][34][35][316][317]。與此同時,各大權貴家族壟斷主要行業、控制國家財富[318][319][320];並存在大量「裸官」,許多中央高層的子女或親屬移民海外或擁有外國綠卡[321][322][323][324]

此外,中國官方以及部分海內外學者均指出,中國大陸經濟數據存在長期造假問題,特別是誇大了經濟成長的數據[36][37][38][39][325]。一位香港評論員則將中國的去自由化視為中美貿易戰的一部分[326]。而美國聲稱中國政府正在向中國的國有企業和私人公司提供不公平和歧視性的競爭優勢[327][328]

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還出現缺乏自主技術、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區域差別大[329]、城鄉發展不平衡、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通貨膨脹環境污染、教育文化事業、就業難、上學難、看病貴、住房貴、治安亂、貪污腐敗蔓延,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社會風氣不好,社會治安環境亟待改善[329]等等諸多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中中國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部分具體問題如下:

  • 中國的發展模式缺乏自主創新技術,高新技術產業長期缺乏關鍵自主技術,存在對外依賴度過高的問題[330][331][332][333][334]
  • 中國的貧富分化現象較為嚴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12月中國的堅尼系數為0.468、屬於高,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自1990年起中國的堅尼系數從0.35上漲到了2015年的0.5[40][335]。不僅超過了國際上0.4的警戒線,也超過了世界所有發達國家的水平[329]。而中國大陸還出現了「農民工問題」,2010年以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許多社會低收入人群逐漸構成了新興的「蟻族」階層,而城鄉發展不平衡也屬於突出問題,1996年起「三農問題」被正式提出[41][336][337][338]。而且,0.4%的人口掌握了70%財富,而美國5%人口掌握60%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世界第一[329]
  • 20世紀90年代起至2019年,中國大陸主要經歷了四次越發嚴重的產能過剩,鋼鐵、煤炭、冶金等行業供大於求,造成大量企業虧損[339][340][341]
  • 2010年以來,中國大陸各大城市的房價飆升等問題也日趨嚴重[342][343][344]
  • 社會事業嚴重滯後。在經濟發展中社會事業發展被忽視了,比如醫療衛生、教育文化事業滯後。2003年在抗擊SARS中表現較為突出,暴露出醫療衛生薄弱特別是農村。2004年中央及時總結教訓,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重新認識增長不等於發展,發展應該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不僅經濟要發展,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都要發展;而且經濟與政治發展要協調,經濟與社會發展也要協調,經濟與自然發展同樣要協調,等等,這樣才有可持續的發展。這些年GDP快速增長,財稅大量增加,許多地方大造高樓大廈,經營城市,改造舊城,成了一種潮流。政府機關的大樓造得漂漂亮亮,但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得不到應有的發展,農村小孩上不起學,還要搞「希望小學」。不少城鎮居民買不起房子,居住條件很差,等等。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沒有建立起來[329]
  • 發展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帶來能源、材料、資源浪費嚴重,吃老祖宗和下幾代人的飯,才換來GDP的增長速度[329]
  • 生態遭破壞,環境被污染,特別是飲用水短缺現象嚴重[329]

相關文藝作品 編輯

 
位於經濟特區深圳鄧小平畫像
歌曲
電影
電視劇
紀錄片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995年4月,陳雲去世[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十一届三中全会. 鳳凰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3) (中文). 
  2. ^ 張樹軍. 邓小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百年潮》. No. 12. 2018. ISSN 1007-4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透過人民網 (中文). 
  3. ^ 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人民網. 《廣安日報》. 2018-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4. ^ 賀新元.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求是》. 《紅旗文稿》. 2015-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中文). 
  5. ^ 5.0 5.1 Patrick E. Tyler. 1995年陈云讣告:邓小平改革路上的政治障碍. 《紐約時報》.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1) (中文). 
  6. ^ 關嶺. 中共双峰政治:双年邓小平主导 单年陈云说了算. 多維新聞.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6) (中文). 
  7. ^ 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日報》. 2018-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中文). 
  8. ^ 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之四:改革开放是基本国策. 人民網. 中國經濟網. 2016-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 (中文). 
  9. ^ 9.0 9.1 邓小平理论. 中國網. 2021-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4) (中文). 
  10. ^ 吳福象. 深圳和上海外向型经济模式比较及借鉴.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 202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中文). 
  11. ^ Zhang Jun. Shenzhen, Shanghai show China's skill in playing to pioneering cities' strengths. 《南華早報》. 2020-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3) (英語). 
  12. ^ 中国资本市场20年. 新華網. 2010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中文). 
  13. ^ 吳曉求; 方明浩. 中国资本市场30年: 探索与变革 (PDF). 《財貿經濟》. 2021年, 42 (4). ISSN 1002-8102. doi:10.19795/j.cnki.cn11-1166/f.20210406.001. CNKI CMJJ202104003. NSSD CMJJ2021004003 .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07). 
  14. ^ 14.0 14.1 14.2 孟永. 试析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底层视角. 中共黨史研究. 2017, (5). ISSN 1003-3815. CNKI ZGDS201705007. NSSD 672375371 . 
  15. ^ Zuliu Hu; Mohsin S. Khan. Why Is China Growing So Fast?.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9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英語). 
  16. ^ 中国民营经济三十年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上). 中國改革數據庫. 寧夏工商聯. 2009-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中文). 
  17. ^ 17.0 17.1 70年中国跃居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新華網. 2019-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18. ^ 18.0 18.1 China's economy overtakes Japan.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英語). 
  19. ^ 王志樂. 中国大公司群体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財富》.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中文). 
  20. ^ 20.0 20.1 20.2 2019年我国GDP近百万亿元,增长6.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日報》. 2020-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5) (中文). 
  21. ^ 中国模式挑战了西方典范,如今它走到了十字路口. 《紐約時報》. 2018-11-2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中文). 
  22. ^ 狄雨霏. 张维为:“中国模式”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成功. 《紐約時報》. 2015-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4) (中文). 
  23. ^ 林毅夫:“中国模式”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 中國新聞網. 2016-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中文). 
  24. ^ 24.0 24.1 24.2 24.3 荏苒. 空前绝后影响至今:中共十三大. 多維新聞.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中文).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鄧聿文. 站在习时代,如何评价邓小平?. 《紐約時報》. 2018-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26. ^ 26.0 26.1 張鵬. 纪念邓小平,可以超越邓小平吗?. 新浪. 201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27. ^ 27.0 27.1 鮑彤. 鲍彤纪念六四,兼谈邓小平与中国的腐败. 《紐約時報》. 2015-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28. ^ 28.0 28.1 吳偉. 邓小平为什么重提政治体制改革?. 《紐約時報》.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中文). 
  29. ^ 29.0 29.1 童之偉. 八二宪法与宪政. 《炎黃春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中文). 
  30. ^ 30.0 30.1 30.2 30.3 吳偉. 80年代的政治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紐約時報》. 2014-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中文). 
  31. ^ 31.0 31.1 31.2 31.3 木然.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中國數字時代.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5) (中文). 
  32. ^ 32.0 32.1 32.2 32.3 安得. 从九二南巡到中共十四大:六四事件后邓小平拨乱反正. 多維新聞. 2018-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30) (中文). 
  33. ^ 33.0 33.1 甄樹基. 北大学者轰“中国模式”助40年经济发展谬论是“误导自己自毁前程”.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201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中文). 
  34. ^ 34.0 34.1 楊繼繩. 我看“中国模式”. 《炎黃春秋》. No. 1. 2011. ISSN 1003-11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中文). 
  35. ^ 35.0 35.1 瑞迪. 丁学良:中国模式核心理念不是个人自由.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8) (中文). 
  36. ^ 36.0 36.1 经济数据造假的病理及后果分析. 新浪. 《中國經濟周刊》.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中文). 
  37. ^ 37.0 37.1 陶冬. 中国经济数据造假有多严重?. 經濟金融網.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2021-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中文). 
  38. ^ 38.0 38.1 中国官方承认GDP数据造假. 自由亞洲電台. 201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中文). 
  39. ^ 39.0 39.1 下个承认GDP造假的是谁?中国经济数据注水背后的误解与真相.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9) (中文). 
  40. ^ 40.0 40.1 Sonali Jain-Chandra. 本周图表:中国的不平等状况 (PD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2018-09-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0-29) (中文). 
  41. ^ 41.0 41.1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正河谈中国城乡发展失衡问题.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人民日報》. 2006-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42. ^ 餘暉; 周耀東. 国有企业垄断问题研究:文献回顾及政策建议 (PDF).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政策報告》系列五. 2013-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2-26). 
  43. ^ 張維迎. 国企主导不可能有公平竞争. 鳳凰網. 2014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中文). 
  44. ^ 餘一竹.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全文公布 揭改革開放後的嚴重問題和考驗. HK01. 2021-11-16 [2022-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中文). 
  45. ^ 45.0 45.1 張建平; 劉桓. 改革开放40年:“引进来”与“走出去”. 《求是》. 《先鋒》.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46. ^ 46.0 46.1 盘点:十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 新華網. 中國網. 2017-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47. ^ 47.0 47.1 面对现实 实事求是:邓小平认错感动李光耀. 人民網. 《老年生活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中文). 
  48. ^ 48.0 48.1 48.2 梁衡. 揭秘:邓小平为何决定停止“输出革命”?. 鳳凰網. 《北京日報》. 2011-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9) (中文). 
  49. ^ 49.0 49.1 特稿:剪不断理还乱 李光耀的中国情结.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5-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中文). 
  50. ^ 伟大的“支点”——经济特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中國中央電視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中文). 
  51. ^ 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網. 《光明日報》. 2010-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3) (中文). 
  52. ^ 52.0 52.1 52.2 52.3 谁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应该感谢的国家?. 南洋視界. 2018-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53. ^ 53.0 53.1 53.2 53.3 53.4 奕含. 支援改革开放39年 日本决定对华政府援助今年终止. 觀察者網. 2018-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54. ^ 54.0 54.1 54.2 54.3 54.4 小山. 40年不提日本金援中国改革开放功勋 北京昨有一句表彰引感慨.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2018-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55. ^ 55.0 55.1 孫海潮.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9):法国引领欧洲支持中国改革开放. 《參考消息》. 2018-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8). 
  56. ^ 56.0 56.1 56.2 葉宣. 德国为什么要花数亿欧元援助中国?. 德國之聲. 201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中文). 
  57. ^ 57.00 57.01 57.02 57.03 57.04 57.05 57.06 57.07 57.08 57.09 57.10 57.11 袁曉彬. 发达国家对华援助“不手软”. 網易.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58. ^ 58.0 58.1 中国还需要发达国家的政府援助吗?. 鳳凰網. 2009-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59. ^ 59.0 59.1 那些年从香港引进的现代化——助力改革开放的香港智慧. 新華網.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60. ^ 60.0 60.1 “国家从未忘记”——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中的重大贡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中新社. 201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61. ^ 61.0 61.1 澳门:40年间的变迁和贡献. 新華網. 2018-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62. ^ 62.0 62.1 台湾在大陆改革开放中的角色. 台海網. 華夏經緯網.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63. ^ 63.0 63.1 63.2 63.3 蔡霞. 失败的党——一个体制内人士与北京决裂. 《外交事務》. 2020-12-11. ISSN 0015-7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8) (中文). 
  64. ^ Youwei. The End of Reform in China. 《外交事務》. 2015. ISSN 0015-7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美國英語). 
  65. ^ Shannon Tiezzi. Carl Minzner on China's Post-Reform Era. 《外交學者雜誌》. 2018-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美國英語). 
  66. ^ KENJI KAWASE; NIKKI SUN. Chinese state tightens grip 40 years after Deng's reforms. 《日本經濟新聞》(Nikkei Asia). 2018-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英國英語). 
  67. ^ 67.0 67.1 YU NAKAMURA. Chinese enterprises write Communist Party's role into charters. 《日本經濟新聞》(Nikkei Asia). 2017-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英國英語). 
  68. ^ Frum, David. China Is Not a Garden-Variety Dictatorship. 《大西洋》(The Atlantic). 201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英語). 
  69. ^ 「世界工廠」中國能否轉向「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模式.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20-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0) (中文). 
  70. ^ 許波. 中共四中全会: 习邓两条路线的摊牌?. 美國之音. 201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中文). 
  71. ^ 夜话中南海:温家宝与习近平之间的路线斗争由来已久. 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中文). 
  72. ^ 陳筠. 习近平核心下 李克强为什么还与习不同调?. 美國之音. 2021-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中文). 
  73. ^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人权司法保障取得重大进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1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中文). 
  74. ^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订的环保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14-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中文). 
  75.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19-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中文). 
  76.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中文). 
  77. ^ 77.0 77.1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访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21-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中文). 
  78. ^ 78.0 78.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新華社. 2021-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0) (中文). 
  79. ^ 79.0 79.1 79.2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 海南自由貿易港. 2020-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4) (中文). 
  80. ^ 林毅夫; 蔡昉; 李周.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增訂版. 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432-2274-8 (中文(繁體)). 
  81. ^ 81.0 81.1 81.2 81.3 Gong, G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Economy. Oxford: Routledge. 2012. ISBN 978-0-4156-1690-4 (英語). 
  82. ^ 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情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200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1). 
  83. ^ 趙紫陽同情學生遭軟禁. 蘋果日報. 2009-05-15 [201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9) (中文(繁體)). 
  84. ^ 84.0 84.1 84.2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978-7-5065-2523-7 (中文(簡體)). 
  85. ^ 全文:鄧小平講話:解放思想,實事實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78年12月13日
  86. ^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一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978-7-01-002066-2 (中文(簡體)). 
  87. ^ 那些年 那些来到中国的外企(组图). [2021-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5). 
  88. ^ 88.0 88.1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构想与邓小平苏杭之行. 中國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89. ^ 89.0 89.1 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什么含义?. 人民網. [202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90. ^ 90.0 90.1 90.2 90.3 90.4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26.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91. ^ 91.0 91.1 Hunt, Michael H. The World Transformed: 1945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1993-7102-0. OCLC 907585907. 
  92. ^ Shirk, Susan L.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ISBN 0-520-07706-7. 
  93. ^ 93.0 93.1 Marti, Michael E. China and the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From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Capitalist Evolution. Brassey's. 2002. ISBN 978-1-57488-540-8 (英語). 
  94. ^ 94.0 94.1 94.2 94.3 “七上八下”——漫话中共党史术语系列之六. [2021-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4). 
  95. ^ 95.00 95.01 95.02 95.03 95.04 95.05 95.06 95.07 95.08 95.09 95.10 95.11 95.12 95.13 95.14 鄧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978-7-01-001862-1. 
  96. ^ 96.0 96.1 96.2 96.3 96.4 96.5 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 《邓小平时代》.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962-996-498-6. 
  97. ^ Michael Y. M. Kau; Susan H. Marsh. China in the Era of Deng Xiaoping: A Decade of Reform. M.E. Sharpe. 1993. ISBN 978-1-56324-278-6 (英語). 
  98. ^ 98.0 98.1 98.2 (香港大學歷史系名譽副教授)連浩鋈博士(Dr. Alfred HY Lin). 《改革-革命-再革命-繼續革命-告別革命(改革開放)的歷程(1900-2000年)》(中國歷史科教師專業發展課程講座紀錄). 香港教育局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2009. ISBN 978-988-80069-4-6. 
  99. ^ 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100. ^ 1988年辽宁大事记.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01. ^ 之二:对外开放迈向新阶段. [2020-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102. ^ 中英香港联合声明. 中國網. 2014-01-28 [201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103. ^ 103.0 103.1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 人民網.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4). 
  104.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滙編》.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105. ^ 改革开放40年 | 土地拍卖第一槌开地产发展先河. 大公網. [2020-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4). 
  106. ^ 106.0 106.1 106.2 106.3 106.4 Naughton, Barry.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經濟轉型的政治經濟].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91–135.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107. ^ 107.0 107.1 潘公凱. Out of Mao's Shadow: The Struggle for the Soul of a New China [走出毛的影子:為新中國的靈魂奮鬥]. 美國紐約: 西蒙與舒斯特. 2008-06-17 [2013-12-28]. ISBN 978-1-4165-3705-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英語). 
  108. ^ Naughton, Barry. The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s and Grow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2007-01-01: 99 [2013-12-28]. ISBN 978-0-2621-409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英語). 
  109. ^ 黎安友. The Tiananmen Papers [天安門文件]. Foreign Policy. 2001年2月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英語). 
  110. ^ Richelson, Jeffrey T.; Evans, Michael L. Tiananmen Square, 1989: The Declassified History.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99-06-01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英語). 
  111. ^ 深圳大學學報編輯部. 深圳大學學報. 1992, 9–10 (中文(簡體)).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112. ^ 鄧小平帝國三十年. 爭鳴. [2014-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9). 
  11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02: 151. ISBN 978-7-04-059903-9 (中文(中國大陸)). 
  114. ^ 陳錫添. 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深圳特區報》. 新華網. 1992-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8) (中文). 
  115. ^ 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人民網. 2015-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中文). 
  116. ^ 116.0 116.1 116.2 116.3 116.4 116.5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直屬編輯組 (編). 《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 
  117. ^ 何, 中石. 朱鎔基. 台灣: 遠方出版社. 1998. ISBN 978-7805953984 (中文). 
  118. ^ 新中国峥嵘岁月.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3).  已忽略文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幫助)
  119. ^ 蔣兆勇. 邓小平的猫论、摸论、富论. 愛思想. 2004-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8). 
  120. ^ 鄭宇碩; 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胡錦濤的新时代》. 台北: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 2004. ISBN 978-957-29528-7-0 (中文(繁體)). 
  121. ^ 馬玲; 李銘. 《胡錦濤:他從哪裏來、將向何處去》. 香港: 明報出版社. 2002. ISBN 978-962-973-797-9 (中文(繁體)). 
  122. ^ 史衞民; 丁樹範. 《胡錦濤時代的挑戰》. 新新聞文化事業. 2005. ISBN 978-957-20265-6-4 (中文(繁體)). 
  123. ^ 鄧聿文. 站在习时代,如何评价邓小平?. 《紐約時報》. 2018-02-13 [2019-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124. ^ Rawski, Thomas G.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國的工業發展].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69–632.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125. ^ 王治國. 民营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 2006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失效連結]
  126. ^ Schoenleber, H. China's Private Economy Grows Up. 8km.de. 2006-09-23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1). 
  127. ^ 中国经济超日本成世界第二 人均GDP为日本1/10. 中國寧波網. 2010-08-21 [2017-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5). 
  128. ^ 郝旭東. 中国石油行业垄断性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 2012-04-03. 
  129. ^ 韓雲. 中国石油行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深化改革研究. 《吉林大學》. 2016. 我們認清石油行業國有企業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即行政壟斷現象嚴重 
  130. ^ 田子方; 劉珊. 关于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几点思考——以石油行业为例. 企業研究. 2013-10-20. ISSN 1671-8119. 
  131. ^ 孫路; 李華. 中国能源型垄断企业发展状况的经济分析——以石油企业为例. 《國有經濟評論》. 2012. 
  132. ^ China names key industries for state control. China Daily. 2006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英語). 
  133. ^ China's New Healthcare could cover millions more. Time magazine. [2017-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134. ^ 134.0 134.1 Scissors, Derek. Deng Undone: The Costs of Halting Market Reform in China. Foreign Affairs. May–June 2009, 88 (3)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1). 
  135. ^ 国进民退:激荡2009. 南方周末. 2009-12-23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6). 
  136. ^ 童大焕:国进民退的速度可能超乎想象. 鳳凰網. 2009-12-30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0). 
  137. ^ 常亮. 该不该再推“四万亿”刺激计划. 經濟參考網. 新華通訊社 經濟參考報社. 2013-05-28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9). 
  138. ^ 不搞新版四万亿 明确重点补短板 新增投资不会“撒胡椒面”.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08-14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30).  參數|newspaper=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website=) (幫助)
  139. ^ 观点:中国高通胀的真正原因.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5). 
  140. ^ 地方债还贷高峰到来 贷款逾期将大量出现. 網易.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141. ^ 中国地方债究竟有多少?.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1). 
  142. ^ 经济学家连番质疑四万亿计划 或导致结构失调. 新華網. 2014-04-10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9). 
  143. ^ 反思“四万亿”恐惧症. FT中文網.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144. ^ 经济学家痛批四万亿计划 政府干预致结构失调. 新浪網. 2014-04-09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145. ^ 劉勝軍. “林毅夫命题”关乎中国经济转型. FT中文網. 2013-07-17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146. ^ Chovanec, Patrick (2009-06-08). "China's Real Estate Ridd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Far East Economic Review. Retrieved 13 March 2010.
  147. ^ 中国式房产调控:十年调控房价屡调屡高. 新文化報. 2013-04-08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中文(簡體)). 
  148. ^ 中国住房问题与住房社会政策之现状. 華聲在線. 2011-01-22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中文(簡體)). 
  149. ^ 朱镕基时代三大改革财富耗尽. 鳳凰衛視. 2012-11-28 [2017-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1) (中文(簡體)). 
  150. ^ 凱利·布朗(Kerry Brown). 评论:胡温十年执政为中国做了什么?.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3-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7) (中文). 
  151. ^ Gavyn Davies. The decade of Xi Jinping. 《金融時報》. 2012-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9) (英語). 
  152. ^ China sees both industrial output and retail sales rise.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2-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9) (英語). 
  153. ^ China's exports and imports decline.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3-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 (英語). 
  154. ^ China orders government debt audit.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9) (英語). 
  155. ^ 155.0 155.1 慕容雪村. 习近平的选择性反腐. 《紐約時報》. 2015-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7) (中文). 
  156. ^ 156.0 156.1 許波. 时事大家谈:清除政治异己成要务,中共反腐彻底变味?. 美國之音. 2018-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7) (中文). 
  157. ^ 157.0 157.1 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范围有多广?目标是什么?. 英國廣播公司(BBC).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2) (中文). 
  158. ^ 「一帶一路」戰略的形成、實施與影響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159. ^ 張燕生.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复兴之路.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專題 (中國幹部學習網). [2016-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8). 
  160. ^ 三中全会闭幕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决定. 新華社. 騰訊. 2013-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8) (中文). 
  161. ^ 安靜. 习的中国彻底告别改革开放. 德國之聲. 2015-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4) (中文). 
  162. ^ 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東方網. 2017-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5) (中文). 
  163. ^ 习近平: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 只会越开越大. 網易. 新華網. 2016-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5) (中文). 
  164. ^ 164.0 164.1 164.2 164.3 鄧聿文. 给习近平的七个忠告. 《紐約時報》. 2018-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中文). 
  165. ^ 165.0 165.1 165.2 夜话中南海: 当局下令不准用邓小平政改讲话影射习近平. 自由亞洲電台. 2019-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中文). 
  166. ^ 166.0 166.1 166.2 “不该改的、不能改”的讲话 VS “宣布中国改革业已死亡的悼词”.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中文). 
  167. ^ 167.0 167.1 习近平政改:从“集体总统”到“一人总统”?. 德國之聲. 201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5) (中文). 
  168.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新華社. 201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中文). 
  169. ^ 学者称中国机构改革回归“党政合一”、国务院权力被削.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中文). 
  170. ^ 170.0 170.1 「習皇帝」登基 中國修憲通過取消任期限制. 寰宇新聞台. 2018-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4) (中文(臺灣)). 
  171. ^ 171.0 171.1 儲百亮. 习近平隐秘、迅速而狡诈的修宪之路. 《紐約時報》. 201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中文). 
  172. ^ 172.0 172.1 一片噤声中人大近全票通过修宪 海内外学者表忧虑批评.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8-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中文). 
  173. ^ 寧馨. 焦点对话:长期掌权成定局,中国富强非习近平不可?. 美國之音. 2018-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6) (中文). 
  174. ^ 外媒:習稱反對終身制 指專家誤解修憲. 《蘋果日報》. 201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7) (中文). 
  175. ^ 劉曉朋 (編).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華網. 新華社. 2018-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8). 
  176.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 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177. ^ 如何理解“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中國經濟時報. [2020-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6). 
  178. ^ 权威快报|2020中国GDP首超100万亿元. 新華網. 新華社. 202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中文). 
  179. ^ 北京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上线试运行. 新華網. 《北京晚報》.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2) (中文). 
  180. ^ 历史性突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新华网. www.news.cn. [2022-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181. ^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筑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专访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_新华网. www.news.cn. [202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182. ^ 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83. ^ 習近平:堅持清零 堅決與歪曲懷疑否定言行鬥爭. 中央通訊社. 2022-05-05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6). 
  184. ^ 李克強罕見開穩經濟會議. [202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7). 
  185. ^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 网民抱怨:越清越不灵. 德國之聲. 2022-04-02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86. ^ 新冠疫情:奥密克戎重击上海深圳,中国坚持清零的经济成本有多高. BBC News 中文. 2022-04-0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6). 
  187. ^ 陈破空:上海突然封城,习近平动态清零政策是否还灵验?.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4-0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88. ^ 許波. 时事大家谈:精准防疫难撼动态清零,上海封城意味着什么?. 美國之音. 2022-03-31 [2022-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2). 
  189. ^ 小山. 上海疫情冲击中国经济引擎 分析称习辗“上海帮”.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4-03 [2022-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5) (中文(中國大陸)). 
  190. ^ 聯合新聞網. 港媒:李強提前接管李克強部分工作. 聯合新聞網. 20221228T095900Z [202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5) (中文(臺灣)). 
  191. ^ 【中國兩會】新總理李強是誰?路透:他主導加速放棄防疫「清零」政策. Yahoo Finance. [202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5) (中文(臺灣)). 
  192. ^ 清零政策下台后,中国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202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5). 
  193. ^ 中共二十届一中全会公报. 新華社. 2022-10-23 [2022-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194. ^ 賴錦宏. 中共政治局常委公布習派總覽全局 團派江派全部出局. 世界新聞網. 2022-10-23 [2022-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3). 
  195. ^ 韓化宇. 習天下,紅軍經濟學登場!中共20大解讀》習近平全面掌權,44年改革開放終結. 商業周刊. 2022-10-26 [2022-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3). 
  196. ^ 德國之聲. 40年的改革開放走到盡頭」!習近平二十大關鍵講話,專家學者深入解析. 風傳媒. 2022-10-26 [2022-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3). 
  197. ^ 新华社快讯:习近平在国家主席选举中获得全票. 新華社. 2023-03-10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1). 
  198. ^ 雄安综合保税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 觀察者網. 2023-06-30 [2023-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2) (中文(中國大陸)). 
  199. ^ (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 新華網. 2023-06-28 [2023-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200. ^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 中國新聞網. 2023-11-02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2).  已忽略文本「新疆」 (幫助)
  201. ^ 外交部:中国对法、德等6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人民網. 2023-11-24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202. ^ 国家外汇管理局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中國新聞網. 2023-12-15 [2023-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0). 
  203. ^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2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中文(中國大陸)). 
  204.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24-03-01 (中文). 
  205. ^ 馬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_对外经贸合作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4-03-19]. 
  206. ^ Huang, Jikun; Otsuka, Keijiro; Rozelle, Scott. Agriculture in China's Development: Past Disappointments, Recent Successes, and Future Challenges [中國發展下的農業:過去的失望、近期的成功和未來的挑戰].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91–135.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207. ^ 姚佔新. 中国通史. 玲子傳媒 Lingzi Media. 2013-03-16 [2020-01-11]. ISBN 978-981-07-512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中文). 
  208. ^ Haggard, Stephan; Huang, Yashe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 [中國私募市場發展的政治經濟].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337–374.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209. ^ 209.0 209.1 Branstetter, Lee; Lardy, Nicholas. China's Embrace of Globalization [中國對全球化的擁護].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633–682.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210. ^ 210.0 210.1 210.2 210.3 210.4 Allen, Franklin; Qian, Jun; Qian, Meijun.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中國的金融系統:過去、現在和未來].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06–568.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211. ^ 秦宛順; 歐陽俊. 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 經濟科學. 2001, (4): 34. ISSN 1002-5839. doi:10.19523/j.jjkx.2001.04.004. CNKI JJKX200104003 . NSSD 5510665 . 
  212. ^ Perkins, Dwight H.; Rawski, Thomas G. Forecast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o 2025 [預測中國到2025年的經濟增長]. Brandt, Loren; Rawski, Thomas G. (編).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中國的經濟大轉型].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829–880. ISBN 978-0-5218-8557-7 (英語). 
  213. ^ Xin Zhao and Russell W. Belk, "Politicizing Consumer Culture: Advertising's Appropri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08) 35#2 pp 231-244
  214. ^ 1978年11月,邓小平应邀访问新加坡,在机场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亲切握手. 人民網. 《廣安日報》. 2018-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中文). 
  215. ^ 1978年11月,邓小平出访新加坡,在机场上受到李光耀总理的欢迎.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中文). 
  216. ^ 马来亚共产党战败史:被遗忘在丛林中的华人革命. 鳳凰網. 千龍網. 201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8) (中文). 
  217. ^ 金津. 马共的革命与终结. 《炎黃春秋》. No. 4.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8) –透過《二閒堂文庫》 (中文). 
  218. ^ 印尼总统大选:历史上的反华、排华事件.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9-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5) (中文). 
  219. ^ 塞巴斯蒂安·斯特蘭高(Sebastian Strangio). 中国的援助让柬埔寨胆量倍增. 耶魯大學. 2012-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中文). 
  220. ^ 宋梁禾; 吳儀君. 中国对柬埔寨的援助:评价及建议 (PDF). 國際經濟合作. 2013, (6): 54-58. ISSN 1002-1515. CNKI GJJH201306014 . NSSD 46125102 .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4-14). 
  221. ^ 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鳳凰網. 人民網. 2012-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中文). 
  222. ^ 文揚. “韬光养晦”为什么会成为长期国策?. 觀察者網. 2014-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0) (中文). 
  223. ^ 李莉. 论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山東省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6, (1). ISSN 1008-7605. doi:10.16320/j.cnki.sdqnzzxyxb.2006.01.005. CNKI SDQG200601004. NSSD 4000331141 . 
  224. ^ 國資小新. 【1979年】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 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2019-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中文). 
  225. ^ 225.0 225.1 袁庚: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 新華網. 2019-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中文). 
  226. ^ 1984年首次深圳特区行--邓小平纪念网. 人民網. 《廣安日報》. 2017-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中文). 
  227. ^ 227.0 227.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台港澳司:2007年年終專稿:打造內地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商務部台港澳司司長唐煒,2008年2月22日
  228. ^ 228.0 228.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2011年1-12月全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情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29. ^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 2015-04-23 [2015-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7). 
  230. ^ 吳昊天; 楊鄭鑫. 从国家级新区战略看国家战略空间演进. 區域與城市. 2015, (3). 
  231. ^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5]1573号. 國家發改委網站. [2015-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32. ^ 全国人大常委会拟授权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 www.moj.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2021-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233. ^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新華社. 2017-04-01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234. ^ 21个:自贸试验区“雁阵”见证中国更高水平开放. 新華網.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235. ^ 国务院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38号).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2018-11-23 [2021-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中文). 
  236. ^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 baijiahao.baidu.com. [202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237. ^ 界面海南. 海南“全岛封关”怎么封?限制人员进出吗?. finance.sina.com.cn. 2021-02-04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238. ^ 商務部網站. 发改委商务部发布支持海南自贸港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 finance.sina.com.cn. 2021-04-08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239. ^ 全国人大法工委就海南自贸港法出台意义及内容亮点答记者问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www.hainan.gov.cn. [2021-06-19]. 
  240. ^ 海南是要放开博彩吗_观点频道_财新网. opinion.caixin.com.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241. ^ 国务院批准海南试水博彩业 建国际旅游岛. m.bjnews.com.cn.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242. ^ 海南探索博彩业,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baijiahao.baidu.com.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243.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_中央有关文件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4). 
  244. ^ 海南废止14件法规:包括禁止赌博、嫖娼、彩票罚款等!. www.sydneytoday.com.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 
  245. ^ 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鼓吹海南开赌?-【环球博讯】. www.wgi8.com.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246. ^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海南没有赛马业_自贸区连线_澎湃新闻-The Paper. www.thepaper.cn. [2021-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247. ^ 海南全岛封关运作“封”的是什么?. www.hi.chinanews.com.cn. [2024-03-30]. 
  248. ^ 1980年4月17日 IMF正式决定恢复我国的代表权-搜狐新闻. news.sohu.com.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249. ^ 中国和该组织(会议)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30). 
  250. ^ Davis, Bob. 美国允许中国加入WTO是个历史性错误?17年后仍难定论. 《華爾街日報》.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中國大陸)). 
  251. ^ 分析:入世13载 中国经贸得与失. BBC News 中文. 2014-11-10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1) (中文(簡體)). 
  252. ^ 新闻背景:上海合作组织-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3). 
  253. ^ What is One Belt One Road? A Surplus Recycling Mechanism Approa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SSRN).
  254. ^ 全面解讀"絲綢之路經濟帶". 人民論壇.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5). 
  255. ^ 浙江杭州获得2016年G20峰会举办权_网易新闻中心. web.archive.org. 2015-12-08 [202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256. ^ 256.0 256.1 谷牧:中国改革开放的操盘者. 新浪. 《三聯生活周刊》. 2009-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57. ^ 谷牧率团考察西欧五国 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鳳凰網. 鳳凰衛視. 201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258. ^ 258.0 258.1 王泰平.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学到了什么. 《中國日報》. 《半月談》.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3) (中文). 
  259. ^ 1978,邓小平访日实录. 澎湃新聞. 《縱橫》雜誌. 2018-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260. ^ 傅高義. 邓小平访日:长得很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 搜狐. 《鄧小平時代》.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4) (中文). 
  261. ^ 陳君. 中美关系的微妙时刻:分歧并不意味要文化冲突. 鳳凰網. 中國新聞網. 201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0) (中文). 
  262. ^ 陳君. 中美关系的微妙时刻:分歧并不意味要文化冲突. 新浪. 中國新聞網. 2010-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中文). 
  263. ^ 關嶺. 邓小平:凡是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富了. 多維新聞. 2018-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中文). 
  264. ^ 陳子明. 谈谈“中国模式”问题. 愛思想. 2010-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2) (中文). 
  265. ^ 欧洲对华无偿援助情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5-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8) (中文). 
  266. ^ Steven Lee Myers; Motoko Rich. 日本终止对华援助,安倍承诺深化与中国合作. 《紐約時報》.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 (中文). 
  267. ^ 日政府终止40年对华开发援助. 自由亞洲電台. 2018-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 (中文). 
  268. ^ 特朗普政府2020年将对华援助削减一半. 美國之音. 202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3) (中文). 
  269. ^ 全方位竞争的2020年:美对华援助减少一半,涉华关税达6百亿美元. 網易. 2021-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中文). 
  270. ^ 中美贸易战:贸易逆差数字分歧巨大,谁说的是真的.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9-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中文). 
  271. ^ Bob Davis. 美国允许中国加入WTO是个历史性错误?17年后仍难定论. 《華爾街日報》. 2018-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72. ^ 周遠方. 中国发展出乎意料?外媒:当初让中国加入WTO失策了. 觀察者網.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73. ^ 273.0 273.1 273.2 德国对华无偿援助简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12-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74. ^ 中德建交背景情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02-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1) (中文). 
  275. ^ 英政府决定削减95%对华援助. 環球網. 新浪. 2021-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5) (中文). 
  276. ^ 英国对华无偿援助简况(201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13-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77. ^ 277.0 277.1 英国对华无偿援助概况(200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200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3) (中文). 
  278. ^ 黃穎. 改革开放40年 香港专才担当重要启蒙角色. 德國之聲.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3) (中文). 
  279. ^ 279.0 279.1 改革开放30年港澳同胞为国家繁荣富强作重要贡献. Gov.cn. [201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1). 
  280. ^ 台商参与大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成绩斐然. Huaxia.com. 2007-09-19 [201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2). 
  281. ^ 徐莽:两岸经济交流合作20年来成就令人瞩目. Huaxia.com. [201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282. ^ 安德烈. 中国经济会不会超越美国. 法廣. 2022-09-03 [2022-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0). 
  283. ^ 程晓农:中共四十年改革成共产党资本主义. 自由亞洲電台. 2019-12-20 [2022-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284. ^ 廣角鏡, 第 406-411 期. 廣角鏡出版社. 2006: 28、30. 
  285. ^ 总量连上新台阶 中国经济乘上“改革开放号快车”. [2019-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286. ^ Cuba to reshape government with new constitution. 華盛頓郵報. 14 July 2018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4) (英語). 
  287. ^ Cuba sets out new constitutional reform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News, 15 July 2018
  288. ^ Communist-run Cuba to recognize private property in new constit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15 July 2018
  289. ^ Cuba's New Constitution Will Recognize Private Property: Re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elesur, 15 July 2018
  290. ^ Marc Frank. Explainer: What is old and new in Cuba's proposed constitution. Reuters. 2019-02-21 [201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9). 
  291. ^ Antonio Recio. Some Traps in Cuba’s New Constitution. The Havana Times. 2018-08-21 [2020-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7). 
  292. ^ Cuban lawmakers approve new constitution which heads to referendum. Reuters. 2018-12-23 [201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英語). 
  293. ^ 谁拥护谁反对:朝鲜改革开放路向何方. BBC中文網. 2020-11-15 [2018-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294. ^ 老挝经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何依旧很贫穷,其实是受一国的影响. 搜狐. 2020-11-15 [2019-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8). 
  295. ^ 鄧小平.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人民網. 198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中文). 
  296. ^ 田國強. 陳旭東. 现代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 (PDF). 《學術月刊》. 2014, 46 (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4-10). 
  297. ^ 王欽雙.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重要思想述论. 人民網. 《北京黨史》. 2015-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中文). 
  298. ^ 吳偉.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 《紐約時報》. 2014-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中文). 
  299. ^ 凱文. 纪念邓小平8.18讲话三十周年 政商学界呼吁重启政改.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0-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300. ^ 趙越勝. 六四三十周年回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历程(二 )----与邓小平对表.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3) (中文). 
  301. ^ 童之偉. 八二宪法与宪政. 《炎黃春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302. ^ 302.0 302.1 302.2 302.3 302.4 302.5 吳偉. 赵紫阳与邓小平的两条政改路线. 《紐約時報》. 2014-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1) (中文). 
  303. ^ 历史选择了邓小平(66). 人民網. 《廣安日報》. 2018-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0) (中文). 
  304. ^ 304.0 304.1 吳偉. 中共“十三大”前后的政治体制改革. 香港中文大學. 《領導者》. 20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中文). 
  305. ^ 305.0 305.1 吳偉. 赵紫阳担纲启动政改方案. 《紐約時報》. 2014-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中文). 
  306. ^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307. ^ 杨晓青:宪政与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较研究. 人民網. 《紅旗文稿》. 2013-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3) (中文). 
  308. ^ 陳寶生. 政治体制改革在深化. 人民網. 《求是》. 2016-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中文). 
  309. ^ 石仲泉.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出了新路——兼析关于改革的一些认识困惑. 人民網. 《北京日報》. 201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8) (中文). 
  310. ^ 習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黨校. 2018-12-18 [202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中文(簡體)). 
  311. ^ 陶盈. 1983年“严打”: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人民網. 搜狐. 2016-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3月20日) (中文). 
  312. ^ 呼延朔. 重思中国改革争议事件回看1983年中共严打. 多維新聞. 2018-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9) (中文). 
  313. ^ 徐慶全. “清除精神污染”——漫话中共党史术语系列之十. 德國之聲. 2020-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7) (中文). 
  314. ^ 吳偉. 围绕“反自由化”进行的博弈. 《紐約時報》. 201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21) (中文). 
  315. ^ 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推向深入. 法制網. 《法制日報》. 2019-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30) (中文). 
  316. ^ KEITH BRADSHER; LI YUAN. 中国模式挑战了西方典范,如今它走到了十字路口. 《紐約時報》. 2018-11-25.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1) (中文). 
  317. ^ 深度访谈:中国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替代普世价值. 多維新聞. 201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6) (中文). 
  318. ^ 斯洋; 徐重偉. 看中共五代“太子党”如何敛财?. 美國之音. 2012-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8) (中文). 
  319. ^ Ian Johnson. 中国太子党的崛起. 《紐約時報》. 2012-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30) (中文). 
  320. ^ 美媒:中共太子党垄断国家财富.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1) (中文). 
  321. ^ 王亦君; 董偉. 让“裸官”监管更加阳光. 《中國青年報》. 201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中文). 
  322. ^ 知情者:官员移民美国无法融入当地社交圈. 人民網. 《中國青年報》. 2014-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中文). 
  323. ^ 小山. 中国传密召高官子女回国恐再遭抵制.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8-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3) (中文). 
  324. ^ 中国部级以上官员儿孙辈大多有美国公民身份(图). 自由亞洲電台. 2011-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中文). 
  325. ^ 甄樹基. 学者踢爆中国GDP造假有9年每年夸大两个百分点.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9-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中文). 
  326. ^ Ben Westcott; Lily Lee. China sparked an economic miracle -- now there's a fight over its legacy. CNN. 2018-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英語). 
  327. ^ Ryan Hass; Abraham Denmark. More pain than gain: How the US-China trade war hurt America.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2020-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美國英語). 
  328. ^ Jane Cai. Why China's subsidised SOEs anger US, Europe – and its own private firms.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9-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英語). 
  329. ^ 329.0 329.1 329.2 329.3 329.4 329.5 329.6 周瑞金. 周瑞金:改革开放30年的思考(二). 改革開放30周年專題 (路透社). 2008-10-09 [2021-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330. ^ 浦樹柔; 戴廉. 两院院士:缺乏“自主创新核心技术”是中国软肋. 中國工程院. 中新網. 2009-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31. ^ 杜建國. “中国没有创新能力”何以成为世界公论. 觀察者網. 2014-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32. ^ 呂洪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的改革与开放关系研究. 2015-05-01 [2019-12-08]. ISBN 978-7-5161-614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中文). 
  333. ^ 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死穴!缺乏自主核心部件. 摩爾芯聞. 電子工程世界. 2018-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34. ^ 牛強. 最大的科学道德问题是缺乏自主创新勇气. 科學網. 《科學時報》. 2006-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35. ^ 中国基尼系数. CEIC Data. 中國國家統計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6) (中文). 
  336. ^ 孫中偉; 劉林平. 从“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新移民”,农民工问题与研究四十年. 《學術月刊》. 2018, 50 (11). ISSN 0439-8041. doi:10.19862/j.cnki.xsyk.2018.11.006. CNKI XSYK201811007. NSSD 676838579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透過澎湃新聞 (中文). 
  337. ^ 蚁族:一个时代的印记. China Labour Bulletin. 2009-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3) (中文). 
  338. ^ 葉敬忠. “三农问题”:被夸大的学术概念及其局限. 東南學術. 2018-09-07, (5). ISSN 1008-1569. doi:10.13658/j.cnki.sar.2018.05.014. CNKI DLXS201805014. NSSD 676161562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透過愛思想 (中文). 
  339. ^ 专家:中国产能过剩到海外寻生存是短视.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15-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中文). 
  340. ^ 紀志宏; 紀敏. 如何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 《第一財經》. 201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41. ^ 产能过剩:老病为何频发.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 2012-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42. ^ 馬躍成. 别争论了 中国房产空置率和房价泡沫都是世界最大的. 騰訊. 2019-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中文). 
  343. ^ 路透社:经济发展和房价飙升令中国人两难. 鳳凰網. 環球網. 2010-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44. ^ 羅拉. 房地产价格上涨 导致中国的家庭债务飙升.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6-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30) (中文). 
  345. ^ 呵护40年集体记忆——《大江大河》引发改革开放主题影视创作热议. 新華網. 2018-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346. ^ 許波. 时事大家谈:专访苏晓康:风雨30载话《河殇》. 美國之音. 2017-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中文). 

書籍 編輯

  • Cardenal, Juan Pablo; Araújo, Heriberto, La silenciosa conquista china, Barcelona: Crítica, 2011 [2017-08-28], ISBN 978849892257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9) (西班牙語) 
  • Benjamin, Dwayne; et al, Income inequality during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Bransetter, Lee; et al, China's embrace of globalization,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Cai, Fang; et al, The Chinese labor market in the reform era,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Haggard, Stevens; et 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sector development in China,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Herston, Alan; et al, China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Svejnar, Jan; et al, China in light of other transition economies, Brandt, Loren and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Wong, P.W. Christine; et al, China's Fiscal system: a work in progress, Brandt, Loren; Rawski, G. Thomas (編), China's Great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英語) 
  • Zhao, Xin, and Russell W. Belk. (2008) "Politicizing Consumer Culture: Advertising's Appropriation of Political Ideology in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5#2 pp 231–244
  • Fighting Poverty: Findings and Lessons from China’s Success (World Bank). Retrieved August 10, 2006.
  • Online Extra: "China Is a Private-Sector Economy"
  • World Public Opinion
  • 《聯產承包叩開農村改革之門》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