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angjie6/泛粤语音系

前言:以下内容主要取自粤语音系条目,并经局部修正。本人正在尝试修正原条目的错讹,但尚未完成。若阁下有这方面的资料,以及具备认真的学术态度(能拒绝“民科”讹说),非常欢迎协作。

泛粤语音系是综合式的粤语音系,包括了隶属粤语的主要粤语方言片之声母韵母声调

声母 编辑

粤语的声母通常有20个左右。本表尽量列出各方言片里含有的声母,因此数量较多。然而表中所列的发音有些并不构成对立音位,比如邕浔片南宁白话用tstsʰs,广府片梧州白话用tɕʰɕ,但两套咝音在该方言的自身音系中并无分别,只算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

表中上方是国际音标,下方的罗马字为扩展粤拼[1]现代标准粤语(即广府片广州话)包含者,以粗体显示。

双唇音 唇齿/唇软颚 齿音 齿龈音 龈后音 龈颚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声门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浊音 清音 唇音化 浊音 清音
鼻音 [m]
m
[n]
n
[ȵ]
nj
[ɲ]
gn
[ŋ]
ng
鼻塞音 [ᵐb]
mb
[ⁿd]
nd
[ᵑg]
ngg
塞音 不送气 [p]
b
[b]
bb`
[t]
d
[d]
dd`
[k]
g
[kʷ]
gw
[kᵛ]
gv
[g]
gg`
[ʔ]
q/不标
送气 [pʰ]
p
[tʰ]
t
[kʰ]
k
[kʷʰ]
kw
[kᵛʰ]
kv
内爆音 [ɓ]
bb
[ɗ]
dd
有咝塞擦音 不送气 [ts]
z
[tʃ]
zh
[tɕ]
zj
送气 [tsʰ]
c
[tʃʰ]
ch
[tɕʰ]
cj
有咝擦音 [s]
s
[ʃ]
sh
[ɕ]
sj
无咝塞擦音 不送气 [tθ]
zt
送气 [tθʰ]
ct
无咝擦音 [f]
f
[v]
v
[θ]
th
[h]
h
近音 [w]
w
[j]
j
边塞擦音 不送气 [tɬ]
zl
送气 [tɬʰ]
cl
边擦音 [ɬ]
sl
边近音 [l]
l

部份广州粤语没有的声母,见于:

  • 声门塞音[ʔ]零声母(常以用符号“Ø”表示,泛粤拼则不标)互为音位变体,一般情况下都不用标示[ʔ],直接视为零声母。
  • 南宁白话四邑话桂南平话勾漏片等四邑、粤西和广西粤语,皆有边擦音[ɬ],主要来自中古汉语心母,有时亦包括邪母审母。偶尔也有学者视[ɬ][ɬl],但即使如此,这也只是同一音位的变体。此外还有稍为罕见的边塞擦音[tɬ][tɬʰ],齿擦音[θ]和齿塞擦音[tθ][tθʰ]
  • 勾漏片化州话等吴化片,有浊塞内爆音[ɓ][ɗ](或浊塞音[b][d])但没有[ɠ](没有[g])。[ɓ]来源于中古汉语的帮母[ɗ]来源于中古汉语的端母(甚至包括精母),至于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并母定母,今天却读清音。这两个音存在于玉林、北流、容县、岑溪、藤县、苍梧等县(北流、苍梧县城除外),而且在蒙山南部也有。
  • 封开话有浊塞音[b][d][g][b]来源于中古汉语的帮母并母[d]来源于中古汉语的端母定母[g]来源于中古汉语的见母群母
  • 四邑话有一种鼻化浊音,即带浊塞音的鼻音声母[ᵐb][ⁿd][ᵑg],来自中古汉语明母泥母疑母,与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并母定母群母无关,更不见得是上古汉语复辅音声母的遗存。
  • 阳江话廉州话有唇齿音[v],但有学者认为只是唇音[w]。有学者认为阳江话的[w]嘴唇收拢得不够圆,因此对此音的标示有不同意见。无论如何,它们只是同一个音位的变体。有些学者连唇音化[kʷ][kʷʰ]也会标记作[kᵛ][kᵛʰ],视为唇齿音化。
  • 二百年前的粤语分为“组”、“组”两组咝音。今天仍有一些粤语变体的老派音有两组不混同的咝音,但具体是哪两种,则须视乎该变体的实际发音。例如老派南宁白话组”读[ts][tsʰ][s],“(注:照母包括章母庄母)组”读[tʃ][tʃʰ][ʃ],这是齿龈音龈后音的对立。然而,老派梧州话粗”读[ts][tʃ][tsʰ][tʃʰ][s][ʃ],“组”读[tɕ][tɕʰ][ɕ],这时候齿龈音龈后音是同一音位的变体,并跟龈颚音对立。
  • 绝大部分粤语变体的新派读音只用一组咝音,统揽了中古汉语的精母知母照母齿龈咝音、龈后咝音、龈颚咝音成为音位变体。但多数读作哪套咝音,则须视乎该变体的实际发音。例如新派南宁白话多数全都读[tʃ][tʃʰ][ʃ],新派梧州话多数全都读[tɕ][tɕʰ][ɕ]
  • 梧州话桂南平话等有[ȵ],主要来自中古汉语的日母疑母,有时亦包括以母
  • 龈颚鼻音[ȵ]在有些地方会被视作硬颚鼻音[ɲ]。两者互为音位变体。

韵母 编辑

介音 编辑

现代标准粤语中,旧式说法为有介音[i][u]。然而这些介音,比其他汉语语言的介音较短和较轻。而且介音[i]不能跟任何声母相拼;介音[u]除了零声母外,只能跟声母[k][kʰ]相拼。现在学界都不视之为介音,而视为声母。介音[i]即为声母[j]。介音[u]独立存在时为声母[w],与[k][kʰ]结合时分别为[kʷ][kʷʰ]。这样不但有效减少许多不能与声母相拼的韵母,减少不存在的音节出现,还可以把声母[w][kʷ][kʷʰ]阳江话廉州话的唇齿化变体自然地标记作[v][kᵛ][kᵛʰ]

标准粤语以外,有些地方的粤语可能有介音[i](或[ɪ])、介音[u]存在,其发音比标准粤语的较长和较重,跟其他汉语语言的介音表现相似。例如四邑话的“登”是[aŋ]韵、“井”是[iaŋ]韵,两个韵母是对立的,而且后者虽有介音[i]但仍可跟不同声母相拼。这种介音适宜视为韵母的韵头,不应视为声母。扩展粤拼中,介音[i](或[ɪ])标记作“i”、介音[u]标记作“u”。

主要元音 编辑

现代标准粤语一共有11个元音。有学者认为,粤语元音存在(单纯的)长短对立,但是亦都有学者认为,粤语“长元音”和“短元音”之间存在音质的差别,而不单止是长短的区别[2]。此外,对于其中两个元音,有人认为是/e/和/o/,亦都有人认为是/ɪ/和/ʊ/[3]

下表描述了元音及其Unicode / UCS码点。表格中成对的元音分别地表示不圆唇和圆唇的变化。另外,带Unicode名称的字符以粗体标出。带有额外应用程序注释的字符以粗斜体标出。直接借用其他文字(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或西里尔字母)的以斜体标出。

Unicode元音码点
本表格表示语音学上的元音图

圆点两边的元音格式为不圆唇 · 圆唇

i · y
0069 0079
ɨ · ʉ
0268 0289
ɯ · u
026F 0075
次闭 ɪ · ʏ
026A 028F
ɪ̈ · ʊ̈
026A 0308 · 028A 0308
 · ʊ
028A
半闭 e · ø
0065 00F8
ɘ · ɵ
0258 0275
ɤ · o
0264 006F
ə
0259
半开 ɛ · œ
025B 0153
ɜ · ɞ
025C 025E
ʌ · ɔ
028C 0254
次开 æ ·
00E6
ɐ
0250
a · ɶ
0061 0276
ɑ · ɒ
0251 0252
元音长度标记 ː
02D0


元音化鼻音 编辑

包括双唇鼻音[m̩]软颚鼻音[ŋ̍]

韵尾 编辑

现代标准粤语的文读保留了九个韵尾,其中包括/-p̚/、/-t̚/、/-k̚/三个入声韵尾。

现代标准粤语韵母表[4]
元音 i ɪ/e e ɛ y œ ɵ ɐ a ɔ o o/ʊ u
单元音 i     ɛ y œ     a ɔ     u
i~y[5]     ei       ɵy ɐi ai ɔy     uy
u iu     ɛu       ɐu au   ou    
m im     ɛm       ɐm am        
n in       yn   ɵn ɐn an ɔn     un
ŋ   ɪŋ/   ɛŋ   œŋ   ɐŋ ɔŋ   /ʊŋ  
p ip     ɛp       ɐp ap        
t it     ɛt yt œt ɵt ɐt at ɔt     ut
k   ɪk/ek   ɛk   œk   ɐk ak ɔk   ok/ʊk  

/i//y/韵尾为互补音位,不构成对立。其仅根据韵核是否圆唇而出现变体,没有区分语义(区别不同字)的作用。

声调 编辑

从语义的角度来讲,现代标准粤语有六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和阳去。由于粤语保留了入声,有些学者就将入声分列为单独的声调,分别是阴入、中入、阳入。另外,在广州话里还有阳平调的入声字,不过通常只会出现在变读里,而这些变读在南宁白话里几乎不会出现。

现代标准粤语声调
声调名称 阴平 阴上 阴去 阳平 阳上 阳去 上阴入
(短阴入)
(阴入)
下阴入
(长阴入)
(中入)
阳入
调值 55 51 15 14 33 11 13 22 55 15 14 33 22
汉字举例













喉核的
叶sir的
黄鹿的鹿


果核的

代表数字 1 2 3 4 5 6 1 (7) 2 3 (8) 6 (9)
粤拼 wan¹
jim¹
saam¹
wan²
jim²
gau²
wan³
jim³
sei³/si³
wan
jip
ling
wan
jim
ng
wan
jim
ji
wat¹
lip¹
cat¹
wat²
jip²
luk²
waat³
jip³
baat³
wat
jip
luk

同时,在好多种粤语方言里:

  • 阳平调的调值是31而不是11;
  • 调值55和调值51不是和一个声调。

历史变化 编辑

与其他语言一样,粤语也在不断地经历声音变化

精照合流—齿龈音和龈颚音的合并 编辑

过去影响广东话的一个转变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生的齿龈音和龈腭音(有时称为齿龈后音)的损失。 这种区别在1950年代之前出版的许多广东话字典和发音指南中有记录,但在任何现代粤语字典中不再被区分。

记录这种区别的出版物包括:

  • R. Morrison, D. D., Vocabulary of the Canton Dialect Chinese, 1828(《广东省土话字汇》)
  • 虞学圃、温岐石, 《江湖尺牍分韵撮要合集》, 1838.
  • Williams, S., A Ton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Canton Dialect, 1856.(《英华分韵撮要》卫三畏)
  • Cowles, R., A Pocket Dictionary of Cantonese, 1914.
  • Hoh Fuk Tsz and Walter Belt, A Pocket Guide to Cantonese, 1929.(《增订粤语撮要》何福嗣、皮泰德)
  • Meyer, B. and Wempe, T., The Student's Cantonese-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1947.
  • Chao, Y. Cantonese Primer, 1947.(《粤语入门》,赵元任

咝音的脱腭化引起许多曾经不同的词听起来一样。 作为比较,这种区分仍然在现代标准普通话中,大多数在广东话的龈颚音对应于在普通话的卷舌音 。 例如:

擦音类别 汉字 现今粤语 1950年代前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
不送气塞擦音 /tsœːŋ/ (齿龈) /tsœːŋ/ (齿龈) /tɕiɑŋ/ (龈颚)
/tɕœːŋ/ (龈颚) /tʂɑŋ/ (卷舌)
送气塞擦音 /tsʰœːŋ/ (齿龈) /tsʰœːŋ/ (齿龈) /tɕʰiɑŋ/ (龈颚)
/tɕʰœːŋ/ (龈颚) /tʂʰɑŋ/ (卷舌)
擦音 /sœːŋ/ (齿龈) /sœːŋ/ (齿龈) /ɕiɑŋ/ (龈颚)
/ɕœːŋ/ (龈颚) /ʂɑŋ/ (卷舌)

尽管上述参考文献观察到了区别,但大多数人还注意到,当时已经出现了脱腭化现象。 Williams(1856)写道:

The initials ch and ts are constantly confounded, and some persons are absolutely unable to detect the difference, more frequently calling the words under ts as ch, than contrariwise.

Cowles (1914) 写道:

"s" initial may be heard for "sh" initial and vice versa.

这种颚音化差异的痕迹有时反映在香港政府粤语拼音。例如,许多名字将拼写为sh 即使sh(/ɕ/) 不再用作字词的发音。例子:姓氏 (/sɛːk˨/)通常被罗马化为Shek,以及地名的名称沙田 /saː˥ tʰiːn˩/)今作Sha Tin.

泥来合流—/n/和/l/不分 编辑

在现代香港,许多讲广东话的年轻人说话时不区分某些音素对,例如/n/ vs. /l/,合并为/l/古泥母/*n/)和来母/*l/)字,今都出现/l/读音,有“你李不分,南蓝同音”的情况。在上面所述的近百年前的粤语材料中,/n//l/ 的区分十分清晰。直到1994年,Yip and Matthews所出版的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中,才正式出现了以/l/取代/n/的现象。但是,年轻粤语使用者在遇到“年莲南篮”等字需要区分时,似乎可以凭直觉分开哪些应读为/n/,哪些应是/l/[6]

这虽然通常被认为是“懒音”(懒音),然而它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并正在影响其他粤语地区(见香港粤语.)[来源请求]

疑影交替—软腭鼻音/ŋ/和零声母的交替 编辑

软腭鼻音来自中古疑母/*ŋ/),零声母则本多来自中古影母字。疑母和影母清浊并不相同,疑母是浊声母,影母是清声母,所以/ŋ/声母字今读阳调,而零声母字则多为阴调。如“饿”应为/ŋ/声母,读阳去调;而“澳”应为零声母,读阴去调。50年代以后,两者多混为/ŋ/声母,张洪年(1972)指出一批本为零声母的字(除韵母为高元音/i//y/的字),如不读/ŋ/听起来反而不合语感。但三十年后,其在2002年指出,/ŋ/声母在此时逐渐出现失落,变读为零声母。[6]这一变化有可能与浊音清化类似,出现了以声调对立侵蚀清浊对立地位的语音简化现象。

介音/w/的进一步消失 编辑

圆唇辅音/kʷ//kʰʷ/来自中古的合口韵,其圆唇部分可视作介音。上述提到的《分韵撮要》最初将/kʷ//kʰʷ/独立为一组声母是由于粤语中仅仅在/k//kʰ/声母后存留有介音/w/。但在六十年代左右,这两个声母中韵母为/ɔŋ//ɔk/的字,如“广光国廓”等的声母渐渐失去了圆唇色彩(介音/w/),变读做“讲江角确”。而后,逐渐扩展到所有韵核为/ɔ/的字。可见于“戈”读/kɔ/、坊间书写“嗰个”为“果个”等等。[6]

/i/和/y/介音的缺位 编辑

官话/i//y/前的齿龈音/ts//tsʰ//s/,即汉语拼音“zcs”)和软颚音/k//kʰ//x/,即汉语拼音“gkh”)都发生了颚化,合并为龈颚音/tɕ//tɕʰ//ɕ/,即汉语拼音“jqx”)同时保留了介音/i//y/

粤语则保留了齿龈音软颚音的对立,从而没有出现介音/i//y/

可见于一些典型的例子:

现代粤语

(广州音)

中原音韵

(元代)

现代官话

(普通话)

/ha/ /*xia/ /ɕia/
/sɛ/ /*siɛ/ /ɕiɛ/
/kʰɐu/ /*kʰiəu/ /tɕʰiu/
/kau/ /*kiau/ /tɕiɒu/
/tsʰɛ/ /*tsʰiɛ/ /tɕʰiɛ/
/tsɐu/ /*tsiəu/ /tɕiu/

此处列出中原音韵意在代表十四世纪左右当时共同语的参照,采用宁继福对《中原音韵》的拟音。

参考 编辑

  1. ^ 岭南粤音泛粤大典开发组:《泛粤大典》说明页“扩展粤拼Jyut++”说明视频。唯浊塞音[b]、[d]、[g]暂时自定
  2. ^ 刘叔新:《粤语壮傣语问题:附语法语义词汇问题探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ISBN 7-100-04660-2
  3. ^ 马诗帆叶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话:“(“力”和“拎”的韵核)... is more like the vowel sound in English late but is shorter.”;而第18页又指出:“熟”的韵核处于/u/和/ɔ/之间。
  4. ^ 本表参考马诗帆叶彩燕《Cantonese: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加上南宁粤语有但是广州粤语没有的韵母,和一些见于白读不见于文读的元音。
  5. ^ Zee, Eric (1999) 《An acoustical analysis of the diphthongs in Cantones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onetic Sciences, 1101–1105
  6. ^ 6.0 6.1 6.2 张洪年. 21 世纪的香港粤语:一个新语音系统的形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2, 24 (2): 25-4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