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聖蹟圖(·仇英
出生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
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
逝世公元前479年3月4日(魯哀公十六年)(71歲157天)
魯國
時代春秋時代
地區中國
學派儒家
主要領域
倫理學社會哲學
著名思想
受影響於
  • 周代思想、曾於魯國貴族季孫氏門下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
影響於

孔子,子姓,孔丘,仲尼。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為避宋國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早年喪父,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

孔子三十歲左右開始授徒講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教育的發展。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魯國內亂,孔子不滿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離魯至齊。齊景公多次向孔子問政,並打算任用孔子,但被晏嬰等人阻撓,不久孔子返回魯國。魯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為中都宰,頗有政績,遷為司空,又遷為大司寇。定公十三年,孔子為了加強王室,利用三桓和家臣的矛盾,毀三桓的都邑。

定公和季桓子接受了齊國女樂,不管政事,孔子便離開了齊國,先後到訪衛、匡、宋、陳、楚等國家,週遊列國計十四年。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歸魯,哀公和季康子經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晚年集中精力從事教育,整理《詩》、《書》等書籍,刪定《春秋》。魯哀公十六年卒。

《論語》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孔子的思想對鄰近地區,如:朝鮮半島琉球日本越南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分布圈等地區皆有深遠影響,此等地區也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生平經歷

編輯

關於孔子生平,確信文獻不多。司馬遷雖在《史記》作《孔子世家》,但記載不甚詳細,對於孔子從政以後的記載較多,但大多沒有確切的年代,對於從政幾乎是略而不述。

家系

編輯

孔子的祖先為商天子。武王克殷後,周公封微子為宋公。微子死後,兄終弟及。傳位於弟弟微仲,即是孔子的第十四代祖先。其後,孔子的第十代祖先弗父開始成為了宋國的世卿,第七代祖正考父則曾經協助宋戴公、武公、宣公等人。[1]:4

正考父有兒子孔父嘉,孔父嘉在宋國的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定居,作魯國大夫,以孔為姓。[1]:4

本金父一支逃亡至魯國之後,社會地位不高。至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為止。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屢立戰功,官至鄹邑大夫。他和原配施氏連出九個女兒,小妾生一子名孟皮,卻腳有殘疾。叔梁紇因此向顏家求婚,當時叔梁紇已經六十多歲,娶了當時還沒到二十歲的顏徵在。由於婚姻的年齡不相當,不合禮儀,被史書稱為野合[1]:5

出生和求學

編輯

魯襄公廿二年(公元前551年,詳見孔子誕辰日),顏徵在於魯國陬邑昌平鄉生下孔丘。三歲時,孔子父親過世,於是母親顏氏便帶首孔子移居魯國都城。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1]:5

十七歲時,孔子的母親過世。孔子希望將父母合葬。為了打聽父親葬處,他將母親棺殯停於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聽。後經輓父之母的指導之下,才得知其父的墓處,孔子這才將父母合葬於防山之北。[1]:5次年,孔子在為母親守喪時,季孫氏宴請士一級的人。孔子前往,不想卻被季孫氏家臣陽虎訓斥並拒絕。[1]:5

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虛心好學,不恥下問,《論語·述而》有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不善而改之」。孔子學無常師,曾「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1]:5-6

創辦私學

編輯

在古代,「學在官府」,貴族子弟方可接受教育。孔子首創私學,使平民百姓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大約在三十歲開始收徒[a],一邊教授弟子,一邊繼續學習。[1]:8-9

三十五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擊敗,逃到齊國,史稱「斗雞之亂」。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在齊國居住了兩年左右,為高昭子家臣。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2]:41-42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大夫,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晏嬰認為孔子會干擾齊國的文化。後來得知有齊大夫欲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只好辭退孔子,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時孔子年三十七歲(魯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2]:42-43

魯國從政

編輯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史記》記載:「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一年後做季孫氏司空。定公十年(前500年),便升為魯國大司寇。同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成功說服齊歸還侵占魯的汶陽等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策劃實施「隳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麾下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後沒能圍攻孟孫氏郕邑,功敗垂成。定公十四年,孔子誅殺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但有看法認為少正卯事件是受到法家思想影響的後世學者所杜撰[b][2]:52-60

由於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紋馬,使魯定公、季桓子不問朝政。子路言於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若致膰於大夫,則是未廢其常,吾猶可以止也。」[c]季桓子接受了齊國的女樂,一連三日都不去處理國事,祭祀後也不按慣例向大夫分送祭肉。孔子遂去魯仕衞。[1]:13

週遊列國

編輯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孔子離開魯國,前往衛國,在衛國停留十個月。衞靈公提供孔子與仕魯時同等的俸祿,但對孔子養而不用。孔子師徒便去交往衛國的官員和名人,了解衛國的歷史、文化。孔子引起了衛國大夫的妒忌,大夫們在衛靈公前搬弄是非,引起衛靈公猜疑,遂離開衛國。

離開衛國後,孔子到達了陳國,路過匡地。孔子的長相很像陽貨,當地人以為他是陽貨,於是圍困了孔子師徒。孔子師徒被包圍了五日五夜,孔子鼓勵弟子們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顏回脫離了大隊,孔子很擔心,「吾以為汝死矣」。顏子回答到:「子在,回何敢死?」最後,衛國的寧武子解救了他們。

孔子師徒過了一個月,又返回衛國,住衛國大夫蓮伯玉家。衞靈公夫人南子非常想見孔子,並派人請孔子。南子的名聲不好,相傳其好淫不貞。畢竟南子是所在國的國君的夫人,孔子無法推辭,只好見她。子路為此事甚感不滿,孔子發誓說:「予所不(通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之後,衞靈公與夫人南子同車,孔子為次,其餘官員在後,招搖遊市而過。孔子對此事引以為恥,顏刻問有何恥辱,孔子回答:「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遂離開衞國,到曹國去,又到了宋國。

宋國司馬桓魋派人用石頭為自己建造墳墓,三年都沒有建好,孔子對於這種越禮的行為非常不滿。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桓魋將大樹拔除,以作警告。弟子希望孔子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往鄭國途中,孔子和弟子們失散。有一個鄭國人告訴子貢說,東門外有個人,「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前往東門,找到了孔子,並將鄭國人的說話告訴老師。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到了陳國後,孔子師徒在陳國停留了三年。陳國沒有重用孔子。遂離開陳國。經過蒲邑,碰上叛亂。蒲人怕孔子到衛國走漏風聲,將孔子師徒扣押起來。蒲人要求他們不到衛國去,孔子答應了,蒲人便放了他們,豈料孔子還是到衛國去。子貢問:「盟可負耶?」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

孔子前往衛國,衛靈公親自到郊野迎接。靈公年老,怠於政事,不任用孔子。孔子喟然歎曰:「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

中牟宰佛肸反叛,派人請孔子。孔子欲往。子路說:「由聞諸夫子,『其身親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今佛肸親以中牟畔,子欲往,如之何?」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雖然這樣回答,但是最終沒有去找佛肸。

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便去晉國見趙簡子,尋找機會。剛到黃河邊上,便聽聞竇鳴犢和舜華被殺的消息。孔子放棄了去晉國的打算,在河邊嘆息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子貢不理解,孔子解釋:「竇鳴犢、舜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趙簡子

過宋之危

編輯

受困陳蔡

編輯

周敬王三十一年(魯哀公六年,前489年)壬子,吳伐陳、楚伐蔡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孔子在楚國期間,楚昭王一度想封給孔子七百里土地,令尹子西以孔子手下人才濟濟,如果獲得封地將來會威脅楚國統治為由勸阻了昭王。

晚年

編輯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前483年,獨子孔鯉先孔子而死[3]。前481年,顏回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哀公十四年夏,齊國陳恆弒其君,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懇請伐齊,哀公讓他「去問季孫氏」,後孔子向季康子請求出兵,但被其拒絕。公元前479年3月9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儒略曆3月9日,格里曆3月4日,夏曆二月十一),孔子逝世,享年73歲(滿71周歲,虛歲73歲),死後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墓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哲學思想

編輯

文獻學

編輯
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詩歌計三百零五篇。孔子非常重視《詩》,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d]據司馬遷的說法,孔子曾經將古代所傳的三千餘篇的詩,「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者,定為三百零五篇。因此,孔子說:「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e]

尚書

司馬遷謂:「孔子之時,周禮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

思想

編輯

孔子的思想、學說主要彙集在《論語》之中,《左傳》、《史記·孔子世家》中關於孔子言行的記載也較為可靠。

政治思想

編輯

大同世界是孔子的最高理想,《禮記·禮運》篇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們不只是親其父母,愛撫其子女,而是「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不作,盜竊不興。

小康社會則是孔子較低、近期的政治目標。「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f]

教育思想

編輯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倫是富貴貧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在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平民很少接受教育,而孔子將教育推廣到平民上。孔子的弟子既有貴族,如南官敬叔、司馬牛等,但更多是平民,如顏回、子路、原憲等。[1]:67-68

孔子主張「因材施教」。《論語》中記載:子路和冉求同樣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回答子路:「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諸?」,回答冉求則謂:「聞斯行之」。公西華不理解明明是同一條問題,但孔子卻給出不同的答案。孔子告訴公西華,子路膽子大,行事魯莽,因此建議他先請教父母;冉求做事易退縮,膽子小,因此建議他做事果斷。[1]:69-70

孔子主張啟發式教育。《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教導學生的時候,「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果學生不能舉一反三的話,就不教導下去了。[1]:69-70周興國. 「啟發式」教學的「中外」與「古今」[J].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8, 26(2): 10-15.http://hdsfdxjkb.xml-journal.net/article/id/33759dc8-c992-4ae0-82f3-e546de18cd16?viewType=HTML

孔子提倡與學生勇於發問,達到教學相長。孔子謂:「不曰如之心可如之可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顏回不好發問,孔子批評他:「回也,非助我者也,於我言無不說。」子夏提名後,孔子表揚他:「起予者商也」。

孔子主張學習和思考要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以自己為例,「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強調在吸收知識的同時,也應該重視思考,融會貫通。

其他思想

編輯

文學思想

編輯

史學思想

編輯

軍事思想

編輯

外交思想

編輯

理念

編輯

思想方面

編輯

「仁」的人生哲學

編輯

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因材施教。大致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

  •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
  • 顓孫師志向太高,孔子認為他的個性可能流於偏激,所以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的方法有五道:「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孔子告訴顓孫師行仁要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著手。對於自己的修養要嚴謹,對待別人則是恭敬寬容,又能厚待別人,如此才是行仁的方法。
  • 顏淵是孔門弟子中的模範生,孔子曾稱讚他「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只希望他能用「禮」來進一步約束自己就可以了。《論語·顏淵》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冉雍品德優良,又有政治才幹,曾任季氏宰。當他問仁時,孔子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回答比較偏向政治層面。孔子告訴冉雍行仁的方法就是待人恭敬,使民寬愛,如此一來,大眾對你都沒有怨恨,就是行仁政。
  • 司馬牛言多而躁。當他問起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仁者其言也訒」,揭示慎言的重要。
  • 當子貢問仁時,孔子用比喻的手法來告訴他「以友輔仁」的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孔子又諄諄告誡我們:「當仁,不讓於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以及「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禮」的社會秩序

編輯
  •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 《論語·陽貨》:「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編輯

君子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並提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的說法,表示端正服飾是君子的重要大事。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愿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愿,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中庸就是以中為用的意思,意義就是折中、平衡、不偏不倚,力戒片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溫而厲, 威而不猛」。

權變:孔子強調執中但並不執泥強調不要頑固可以變通,「可與立,未可與權」「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政治方面

編輯

治理:孔子懷念周公,欲從周禮,希望「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主張德治與禮治,用禮樂教化治理國家,政令刑罰居次。遵循堯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之制。

經濟:孔子維護西周的井田制反對季康子的以田賦,展現了保守的立場。

宗教觀

編輯

孔子傾向不可知論,或者理性主義[來源請求],孔子對宗廟中的祭禮很有研究,當作一種社會禮節來從事,但反而對宗教不太涉獵,最有名的一句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其他還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敬鬼神而遠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以目前一般認為孔子相信「或許有鬼神」,但更注重現實,認為「不用討論鬼神」。

但孔子對天神也沒有否定,孔子說過:「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由「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可知其為宿命論者:由「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可知孔子是天命論者,可能認為有一個「人格天」的存在。

也有解釋為,孔子幾乎是無神論[來源請求]。所謂的「獲罪於天」只是說「犯下滔天大罪」,並不指得罪上天。「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只是認為「自己是正義而必勝」。所謂的「天命」,只是說「崇高的使命」而已:「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是告訴弟子們「祭祀的意義」,且孔子在《論語》中「多次不願討論鬼神」的作為,可能接近無神論,但孔子因為時代因素等並不願直述。

主要成就

編輯
倫理學
理論

後設倫理學
規範性 · 描述性
效果論
義務論
美德倫理學
關懷倫理學
善與惡 · 道德
幸福哲學 · 幸福

應用

生物倫理學 · 網絡倫理 ·
神經倫理學英語Neuroethics · 醫學
工程 · 環境
人權 · 動物權利
法律英語Legal_ethics · 媒體英語Media ethics
商業 · 行銷
宗教倫理英語Ethics in religion · 戰爭

道德議題

正義 · 價值
權利 · 責任 · 美德
平等 · 自由 · 信任
自由意志 · 同意
道德責任

主要思想家

蘇格拉底  ·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 · 阿奎那
休謨 · 康德
邊沁 · 密爾
齊克果 · 尼采
羅爾斯  · 諾齊克  · 辛格

列表

倫理學概念列表英語Index of ethics articles
倫理學家列表英語List of ethicists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孔子開創了易學,並由他率先提出了「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作為其「仁學」的哲學基礎,他辯論仁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曰仁曰義」,又論及六畫,「六位而成章(彰)」。

為政之道

編輯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可以從下面這個故事來徹底了解孔子「正名」的涵義:

當孔子三度至衛時,衛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原來先前衛靈公寵愛夫人南子,想要把公位傳給南子的庶子。於是,嫡長子蒯聵便企圖暗殺南子以保公位。不幸謀殺計畫未成,而衛靈公得知此一消息之後勃然大怒,欲弒子蒯聵。蒯聵逃亡至晉,衛靈公便與晉國宣戰。就在衛靈公想要請教孔子有關兵陣之事時,孔子說:「俎豆之事,則嘗學之。軍旅之事,未之學也。」隔天孔子便感慨萬千地離開衛國。現在靈公過世,蒯聵又不在國內,蒯聵子輒便繼承公位,是為衛出公。但是,就在此時,蒯聵亦在晉軍護送下回到衛國,父子便為了爭奪公位而反目成仇。孔子看在眼裡十分傷心。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便對子路不厭其煩地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範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德治,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他怎會不知道嚴刑峻罰立竿見影的效果呢?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才是經世濟民的正途。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位精通六藝的弟子

編輯
 
古代尊師-孔子畫像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十哲

十哲以外,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顓孫師子張)、曾參子輿)、澹臺滅明子羽)、原憲子思)、公冶長子長)、樊須樊遲)、有若子有)、公西赤子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家族

編輯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聖文宣王」
孔林石俑
南越1961年發行的孔子像郵票

孔子身後,七世單傳,至第九代才有孔鮒孔騰孔樹兄弟三人。孔子後裔秉承祖先「詩禮傳家」之祖訓,在文學、經學等方面都有較大成就,在明清時期更因為得到皇帝扶持,成為「天下第一家」。

影響

編輯

形象

編輯

西漢公羊學相信孔子受天命而為王,是一個沒有王位的王,即「素王」,他「為漢製法」,所作的《春秋》代表了一王之法。漢代緯書中,孔子被神化為神,如春秋緯《演孔圖》說孔子是「黑帝」的兒子。[4]

孔子與中華文化

編輯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黃老之術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恢復六經的正統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贊《易》自羲、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軒而下,祖三皇也;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5],這就是說,孔子整理「六經」,對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來文化的進行綜合,所謂集大成也。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錢穆亦認為「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6]宋儒朱熹曾歎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十三》。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漢代傳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傳承)等地,都有及於深遠的精神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

尊孔與非孔

編輯

孔子提倡禮義之邦的理想在後世政治上經歷代士大夫辨證取得法統地位,但獨尊儒術也成為歷代政權羈彌知識份子的手段,最具典型者為元朝,一方面將儒士貶為第九等人(乞丐為第十等),一方面又追封孔子為王,顯見歷代政權藉尊孔以鉗制思想自由的背後保守反動動機。由此就產生非孔思潮,自魏晉南北朝起直到近代西方思潮等衝擊,為了爭取學術自由,不斷產生知識分子極大的反抗力量。[7]

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

編輯
 
1687年巴黎發行的《孔子生活與成就》一書,Prospero Intorcetta著

清末到民國時期

編輯

孔子言論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就是新儒學,又稱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的儒家學派。狹義的新儒學,是指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學。廣義的新儒學則可上溯到鴉片戰爭以來關於儒學變革的所有學說。

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是新儒學的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儒家學者在西方文明衝擊之下被動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內容以求自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這一階段的代表思想。

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學的萌芽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康有為梁啓超等人日趨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即用儒學來解釋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書》等。

從戊戌變法到五四運動是新儒學的嬗變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孫文的籍古創製,孫文在學習西方民主經驗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礎上,仿慕儒家體制創立了政權治權分立的民權學說和五權分立的政體學說。在《建國方略》中慕仿周禮制訂了非常詳細的「結會」「動議」等程序和儀規;在《民族主義》講稿中以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基礎;在《民權主義》講稿中以儒家「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的觀念來講解真平等與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義》講稿中以儒家倡導的大同主義作為民生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同義語。

從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是新儒學的開宗明義階段,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人開始在「新儒學」旗幟下進行的儒學研究。新儒學開宗的政治基礎是當時的官方意識形態三民主義中含有儒學的內容。這一階段的特徵是:新儒學的活動主要體現於思想領域;新儒學的目標是在匯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釋和發展儒學。代表作有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人心與人生》、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等,尤其是梁漱溟的《人心與人生》可謂現世之見孔子之真者。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繼承陸王心學構築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總的說來,新儒學基本上是以儒學的「內聖外王」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學遭到普遍責難的時候出現的。這一階段的新儒學在思想研究領域進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沒有對社會發展產生有價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中國文化大革命結束是新儒學的沉寂階段,這一階段不僅中國大陸的新儒學研究歸於沉寂,海外新儒學亦甚少成績。

批林批孔運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及「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至1974年,中國大陸發起「批林批孔」運動。這個運動流於外在形式,沒有做真正的內在革新,黎鳴因此說到:「毛澤東事實上還在繼續繼承孔丘及其儒家的「親親尊尊長長」的價值觀,還在繼續堅持孔丘及其儒家所倡導的說謊的「文化」和禁言的「政治」。」[8]

中國大陸各地的孔廟的文物古蹟因此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連孔子墓亦被炸開,「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大碑被砸斷,廟碑、孔廟的泥胎塑像被搗毀。文化大革命時期批孔者辱稱孔子為孔老二明代之後衍聖公墳墓全部被破壞,甚至有人將掘出的屍體掛於樹上[9]。並有詆毀孔子的著作,例如《孔老二罪惡的一生》[10]傳世。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是新儒學的恢復和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尚在進行之中。恢復階段的主要特徵是過去的一些新儒學著作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學術界開始反思和討論新儒學的功過利弊。發展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在過去「新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對儒學和新儒學進行徹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為今用。發展階段的新儒學是當代和諧文化的組成部分,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天安門豎孔子像

總高9.5公尺的孔子像於2011年1月11日豎立在天安門以東的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但是第99天時孔子像被悄悄移走,不知去向。[11]外國媒體多認為官方想重建中國社會秩序,標誌著中國人對孔子的一次重要反省。[12]中國大陸部分左傾網站網民對此事件持反感態度。[13][14][15]

紀念

編輯

祭孔

編輯

歷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漢高祖始。《漢書·高帝紀》:「過魯,以太牢祠孔子。」而學校祀孔,自明帝始。《後漢書·禮儀志》:「永平二年,……養三老五更於辟雍;郡、縣、道行鄉飲酒禮於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文獻通考》:「貞觀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為先聖」。蓋自漢以來,雖已舉國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廟奉祀,近於宗教性質者,乃由人心漸演漸深,踵事增華之故,初非孔子欲創立一教,亦非僅一二帝王或學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16]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從1952年開始,在台灣,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隨着中華文化的復興,祭孔活動興起。

孔府、孔廟、孔林

編輯

中國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合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孔廟始建於公元前478年,歷經2400多年而從未放棄祭祀,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的廟宇,也是中國現存最為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孔林孔丘死後葬身之墓地,延續使用2400多年,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延用時間最長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孫保有世襲罔替的爵號,歷時2100多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最為典型的官衙與宅第合一的建築群。「三孔」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7]

歷代追封追諡

編輯

孔子去世後,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追封追諡。

年代 封賜來源 封號和諡號 附記 參考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褒不是謐詞,有廣大、贊美之意;成,《逸周書·諡法解》:「安民立政曰成」;「宣」,「聖善周聞曰宣」;尼則是孔子的字。 [1]:449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1]:449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 鄒國公 [1]:449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 先師尼父 先師指值得效法、學習的已故人物。 [1]:450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 先聖 隋至初唐釋奠禮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太宗廢周公,以孔子為先聖,顏淵配享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 宣父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天授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玄聖出自《莊子·外篇·天道第十三》,「玄聖素王之道也」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因避宋聖祖趙玄朗諱而改至聖,至聖出自《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18]
人慶三年(1146年) 西夏仁宗 文宣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張璁認為孔子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明世宗依其意見,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19]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李若琳提請更改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獲准。[20]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張文光提請恢復明朝舊稱「至聖先師」,獲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中華民國教育部 大成至聖先師

注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2.0 2.1 2.2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史記·孔子世家》曰:「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孔子文化大典》附「孔子生平系年」
  4.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三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204。
  5. ^ 《皇極經世書·觀物內篇之六》
  6. ^ 錢穆《孔子傳·序言》第1頁,三聯書店2002年版。
  7. ^ 20111105世紀大講堂:中國的文化復興與啟蒙/資中筠
  8. ^ 《尊孔是中國「人」的「自毀」》/黎鳴
  9. ^ 孔令朋《孔裔談孔》,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1日,ISBN 978-7-5034-0938-7
  10. ^ 巴金 文. 小人书: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PPT). 顧炳鑫賀友直 繪. 百度文庫. [2013-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11. ^ 孔子"走進"天安門廣場 創作者透露僅鑄造用銅就達17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孔子像樹立,是中華文化復興的開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天安門豎孔像 外媒:孔子思想復興. [201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8). 
  13. ^ 天安门前孔子像. [2011-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1). 
  14. ^ 我们反对在天安冂广场立孔像的十条理由. [2011-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15. ^ 立孔子像是為了徹底與毛澤東決裂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諷刺共產黨建黨90周年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6. ^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
  17. ^ 世界文化遺產——孔府 孔廟 孔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
  18. ^ 史記·孔子世家》亦引用,「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19. ^ 赵荣光·〖孔庙释典礼的儒学普世价值及其仪礼规范〗. [201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20. ^ 清世祖實錄》卷十三 順治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國子監祭酒李若琳奏請更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報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大約有「十七歲說」、「二十二三歲說」、「三十歲左右」及「三十五歲」的四種說法:
    • 「十七歲說」。《史記》本傳:「孔子年十七,魯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吾即沒,若必師之(孔子)』及釐子卒,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史記索隱》考證,《史記》謂十七歲就謂收孟懿子、南宮敬叔為學生,「是此文誤也」,按《左傳·昭公七年》,應在三十五歲。如是者,收徒則始於三十五歲。
    • 「二十二三歲說」。劉向《新序》:「孔子年二十三歲,始教於闕里,顏路之徒皆受學焉。」
    • 「三十歲說」。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孔子自稱『三十而立』,其收徒設教,或者亦始於是時耶?」。匡亞明亦同。
  2. ^ 此事見於《荀子·宥坐》篇。其後《呂覽》、《說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都有收錄這些內容。傳統認為確有其事,至清代閻若璩、崔述、梁玉繩、江永等人提出疑問,以為偽。
  3. ^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
  4. ^ 《論語》第十七〈陽貨〉
  5. ^ 《論語》第九〈子罕〉
  6. ^ 近代學者大多認為,《禮記》是孔子以後才出現的著作,雖「大同」、「小康」之言皆出孔子之口,都不可信。但因為大同、小康的思想在《論語》中也有所體現,因此學者認為《禮運》篇雖非孔子之言,但「大同」、「小康」也因歸作孔子的思想。

外部連結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Module:Wikisource_further_reading第46行Lua錯誤:attempt to concatenate local 'id' (a nil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