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頁是維基百科的臺灣話國際音標發音指南。 | |
本列表列出臺灣話的國際音標,並以學界主流的發音為主,並列出臺灣官方的台羅拼音和方音符號做對應,另列臺灣民間通行百年的白話字。例子以各字的文讀音為主,且盡量選各腔調文讀音皆相同的字;而白讀音容易受各地腔調影響,除了需要介紹各地腔調的字外,盡量不列。另由於臺灣話是由泉州話、漳州話、潮州話混合而生,因此各地保留的漳腔、泉腔比例不同,本頁盡可能的全列出,而只列主流腔調的精簡版,另見此頁。
備註:白話字的目的在於形成一套文字系統,而非台羅拼音、國際音標、方音符號那般正確標音,因此一些非主流的腔調音,白話字並不另外發明符號來表示,而是記為主流腔調對應的音;因此下表中白話字灰色背景並括號的寫法為其對應的寫法,而非該音的白話字直接寫法。
IPA |
POJ |
臺羅 |
注音 |
例子 |
華語類似音
|
---|
p˭
|
p
|
ㄅ
|
布 (pòo)
|
布(bù)
|
pʰ
|
ph
|
ㄆ
|
拍 (phik)
|
拍(pāi)
|
b [a] |
b
|
|
明 (bîng)
|
無對應,類似布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
m
|
m-
|
ㄇ
|
媽 (má)
|
媽(mā)
|
am, om, im
|
,
|
暗 (àm)、參 (som)[b]、心 (sim)
|
無對應,相當於暗、東、心等字的韻母最後收閉雙唇。
|
t˭
|
t
|
ㄉ
|
端 (tuan)
|
端(duān)
|
tʰ
|
th
|
ㄊ
|
透 (thò)
|
透(tòu)
|
n
|
n
|
ㄋ
|
泥 (nî)
|
泥(ní)
|
-n
|
ㄣ, ㄢ
|
因 (in)、干 (kan)
|
因(yīn)
|
l [c] |
l[c] |
ㄌ[c] |
來 (lâi)
|
類似來(lái),但是台灣話的[l]略帶塞音特徵。
|
t͡ɕ˭ [d] |
chi, cheng, chek[e] |
tsi
|
ㄐ
|
精 (tsing)
|
精(jīng)
|
t͡ɕʰ [d] |
chhi, chheng, chhek[e] |
tshi
|
ㄑ
|
七 (tshit)
|
七(qī)
|
ȵ [f] |
(n)
|
gn[g] |
[h] |
耳 (gní)[i][j] |
無對應的聲母,類似精的聲母發為鼻音,並將擦音弱化。
|
ɕ [d] |
si, seng, sek
|
si
|
ㄒ
|
心 (sim)
|
心(xīn)
|
d͡ʑ [k][d] |
ji
|
|
日 (ji̍t)
|
無對應,類似精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
ʑ [l][d] |
無對應,類似心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
t͡s˭
|
ch[e] |
ts
|
ㄗ
|
走 (tsóo)
|
走(zǒu)
|
t͡sʰ
|
chh[e] |
tsh
|
ㄘ
|
菜 (tshài)
|
菜(cài)
|
s
|
s
|
ㄙ
|
三 (sam)
|
三(sān)
|
d͡z [k] |
j
|
|
熱 (jua̍h)
|
無對應,類似走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
z [l] |
無對應,類似三的聲母但聲帶振動,或是榮的聲母但不捲舌。
|
k˭
|
k
|
ㄍ
|
干 (kan)
|
干(gān)
|
kʰ
|
kh
|
ㄎ
|
快 (khuài)
|
快(kuài)
|
g [a] |
g
|
|
義 (gī)
|
無對應,類似干的聲母但聲帶振動。
|
ŋ
|
ng-
|
|
吳 (ngôo)
|
無對應的聲母,類似昂(áng)的韻母去掉[a]的音用為聲母。
|
eng, ang, ong, (eng)
|
ing, ang, ong, eng
|
ㄥ, ㄤ,
|
櫻 (ing)、幫 (pang)、東 (tong)
|
櫻(yīng)、幫(bāng)、東(dōng)
|
h [m] |
h
|
ㄏ
|
曉 (hiáu)
|
無對應,類似黑(hēi)的聲母但是舌根不用抵住軟顎
|
ʔ [n] |
不寫出
|
影 (íng, [ʔiə̯ŋ˥˩])
|
無聲母且無介音的字,如a, e, ê, o 開頭的字。
|
韻化聲母
|
---|
m̩
|
-m
|
|
姆 (ḿ)
|
姆(m)
|
ŋ̍
|
-ng[o] |
|
光 (kng)[p] |
無對應,類似生(shēng)的韻母但是不發出[e]的音。
|
入聲韻尾
|
---|
p̚
|
-p
|
◌ㄅ |
合 (ha̍p)
|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雙唇閉合
|
t̚
|
-t
|
◌ㄉ |
七 (tshit)
|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舌頭抵住齒齦
|
k̚
|
-k
|
◌ㄍ |
角 (kak)
|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收停在舌根抵住軟顎
|
ʔ [q] |
-h
|
◌ㄏ |
桌 (toh)
|
無對應,為發完韻母後快速關閉聲門
|
IPA |
POJ |
臺羅 |
注音 |
例子 |
華語類似音
|
---|
a [r] |
a
|
ㄚ
|
鴨 (ah)
|
阿(ā)
|
ɛ
|
(e / ek / eng)
|
ee / ek / eng
|
ㄝ
|
冊 (tsheeh)[i], 碩 (se̍k)[i], 平 (pêng)[i] |
別(bié)
|
e
|
e
|
|
冊 (tsheh)
|
飛(fēi)
|
ɘ [s] |
(e)
|
er
|
ㄜ [t] |
火 (hér)[u] |
無對應,類似恩的前半(ēn)但嘴巴較閉。
|
ə[v] |
o
|
or [w] |
高 (kor)[x] |
恩的前半(ēn)
|
o
|
o
|
ㄛ
|
高 (ko)[y] |
我(wǒ)
|
ɔ
|
o͘ [z] |
oo
|
|
烏 (oo)
|
無對應,類似我的韻母但嘴巴較開。
|
ong, om, op, ok
|
, , ㄅ, ㄍ |
福 (hok)
|
i [aa][ab] |
i
|
ㄧ[ac] |
一 (it)
|
一(yī)
|
ɨ
|
(i / u)
|
ir
|
|
豬 (tir)[ad][u] |
知(zhī)
|
u [ae][af] |
u
|
ㄨ
|
武 (bú)
|
武(wǔ)
|
雙母音
|
---|
ai̯
|
ai
|
ㄞ
|
愛 (ài)
|
愛(ài)
|
au̯
|
au
|
ㄠ
|
交 (kau)
|
交(jiāo)
|
i̯a
|
ek[ag], ia
|
ia
|
ㄧㄚ
|
射 (siā), 德 (tiak)[ag] |
下(xià)
|
i̯ɛ [ah] |
(eng)
|
ieng[ai] |
ㄧㄥ
|
肩 (kieng)[ai] |
電(diàn),但華語的[ian]往往嘴巴較開。
|
ian, iat
|
ㄧㄢ, ㄧㄚㄉ |
電 (tiān), 結 (kiat)
|
iə̯ [aj][ak] |
eng, ek
|
ing, ik
|
ㄧㄥ, ㄧㄍ |
英 (ing), 色 (sik)
|
無對應,類似[eng]韻母前加[i]介音然後不省略[e]的音(亦即把「英」發為[ieng])。
|
i̯ə [v] |
io
|
ior [w] |
ㄧㄜ
|
腰 (ior)[x] |
i̯o
|
io
|
ㄧㄛ
|
腰 (io)[y] |
囧(jiǒng)[al] |
i̯ɔ
|
iong
|
ㄧ
|
中 (tiong)
|
無對應,類似囧的韻母但嘴巴張較開。
|
i̯u
|
iu
|
ㄧㄨ
|
手 (tshiú)
|
無對應,類似秀(xiù)的韻母不發出[o]的音。
|
u̯a [am] |
oa
|
ua
|
ㄨㄚ
|
化 (huà)
|
化(huà)
|
u̯e [am] |
oe
|
ue
|
ㄨ
|
尾 (bué)[b] |
位(wèi)
|
u̯i
|
ui
|
ㄨㄧ
|
水 (súi)
|
無對應,類似水(shuǐ)的韻母不發出[e]的音。
|
ɘ̯e [s] |
(oe)
|
ere[an] |
ㄜ [ao] |
雞 (kere)[ad] |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
ɘ̯u [s] |
(io)
|
eru
|
ㄜㄨ
|
購 (kerù)[ag] |
無對應,類似歐[ou]的韻母但是[o]發音改為恩[en]的[e]。
|
三母音
|
---|
i̯au̯
|
iau
|
ㄧㄠ
|
消 (siau)
|
消(xiāo)
|
u̯ai̯ [am] |
oai
|
uai
|
ㄨㄞ
|
怪 (kuài)
|
怪(guài)
|
鼻化母音
|
---|
◌̃
|
m◌, n◌, ng◌
|
ㄇ◌, ㄋ◌, ◌
|
毛 (môo), 貓 (niau), 雅 (ngá)
|
[ap] |
ã
|
an |
ann
|
|
衫 (sann)
|
無對應,相當於[a]發鼻音。
|
ɛ̃
|
(in / en)[aq] |
eenn
|
[ar] |
青 (tsheenn)[i] |
無對應,相當於[ê]發鼻音。
|
ẽ
|
(in / en)[aq] |
enn
|
|
青 (tshenn)[b] |
無對應,相當於[ei]發鼻音。
|
ĩ
|
in |
inn
|
[ac] |
圓 (înn)
|
無對應,相當於[i]發鼻音。
|
ɔ̃
|
on |
onn
|
|
否 (hónn)
|
無對應,相當於[o]發鼻音並較開嘴。
|
ãĩ̯
|
ain |
ainn
|
|
揹 (phāinn)
|
無對應,相當於[ai]發鼻音。
|
ĩ̯ã
|
ian |
iann
|
ㄧ
|
兄 (hiann)
|
無對應,相當於[ia]發鼻音。
|
ĩ̯ɔ̃ [as] |
(iun)
|
ionn
|
|
羊 (iônn)[as] |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
ĩ̯ũ
|
iun |
iunn
|
|
羊 (iûnn)
|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
ɨ̯̃ĩ
|
eng
|
irinn
|
|
肩 (kirinn)[at] |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
ũ̯ã [am] |
oan |
uann
|
ㄨ
|
官 (kuann)
|
無對應,類似[ua]發鼻音。
|
ũ̯ĩ
|
uin |
uinn
|
ㄨ
|
快 (khuìnn)[p] |
無對應,亦無相近的音。
|
ĩ̯ãũ̯
|
iaun |
iaunn
|
ㄧ
|
喓 (iaunn)
|
無對應,相當於[iao]發鼻音。
|
ũ̯ãĩ̯ [am] |
oain |
uainn
|
ㄨ
|
關 (kuainn)[b][au] |
無對應,相當於[uai]發鼻音。
|
備註:白話字的 ◌n在上標n不支援時,會改寫為[◌N]。
|
IPA |
POJ |
臺羅 |
注音 |
例字 |
調名 |
調值
|
---|
高雄 |
臺北 |
鹿港
|
---|
|
a--a
|
|
後日 (āu--ji̍t)
|
輕聲
|
(不定)
|
˦˦
|
a
|
ㄚ
|
東
|
陰平
|
55
|
44
|
33
|
˥˩
|
á
|
ㄚˋ
|
黨
|
陰上
|
51
|
53
|
55
|
˧˩
|
à
|
ㄚ˪
|
棟
|
陰去
|
31
|
21
|
31
|
˧˨ʔ
|
a◌
|
ㄚ◌ |
督
|
陰入
|
3ʔ
|
2ʔ
|
5ʔ
|
˨˦
|
â
|
ㄚˊ
|
同
|
陽平
|
24
|
˥˩
|
ǎ
|
ㄚˋ
|
動
|
陽上
|
|
22
|
˧˧
|
ā
|
ㄚ˫
|
洞
|
陽去
|
33
|
31
|
˦ʔ
|
a̍◌
|
ㄚ◌˙ |
毒
|
陽入
|
5ʔ
|
4ʔ
|
35ʔ
|
˧˥
|
|
a̋
|
|
引擎
|
高升
|
35
|
|
備註: ◌ 為上面「入聲韻尾」的四種韻尾。
|
- ^ 1.0 1.1 部分學者認為/b/和/g/帶有鼻音而寫為/b̃/和/g̃/。
- ^ 2.0 2.1 2.2 2.3 漳腔發音
- ^ 3.0 3.1 3.2 實際上的發音不是純/l/,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有些認為是類似閃音,而將羅馬字寫為[r];有些則認為在廈門腔中塞音明顯,像是/d/,而將之羅馬字寫為[d],方音符號標為 ;而有些學者則認為雖然有塞音性質,但只出現在最開頭,因而將之標為/ᵈl/,羅馬字仍寫為[l];另有學者認為在低元音前發為/l/,其餘發為/d/。台羅、白話字均統一寫為[l]。
- ^ 4.0 4.1 4.2 4.3 4.4 /t͡ɕ˭/、/t͡ɕʰ/、/ɕ/、/d͡ʑ/跟/ʑ/在部分腔調(如廈門腔)中,並不會顎化,發為/t͡s˭/、/t͡sʰ/、/s/、/d͡z/和/z/。
- ^ 5.0 5.1 5.2 5.3 白話字的變體中,/t͡ɕ/ [ch] 與 /t͡ɕʰ/ [chh] 也可寫為 [ts] 和 [tsh]。
- ^ 此符號並非標準的國際音標,而是中國音韻學家自創的符號。在正式國際音標中,該符號被拆解寫為[n̠ʲ]。
- ^ [gn]並未收錄在教育部的臺羅方案中,只出現在民間的書籍。
- ^ 此符號為老國音標準注音符號,在教育部公布用來標記臺灣話的方音符號中,無列入此符號。
- ^ 9.0 9.1 9.2 9.3 9.4 老漳腔發音,今臺灣已罕用,僅彰化縣永靖鄉老一輩仍使用。
- ^ 教育部將之的臺羅標為[jínn]。
- ^ 11.0 11.1 泉腔發為/d͡z/ 和 /d͡ʑ/,並在一些泉腔中改發為/l/。
- ^ 12.0 12.1 漳腔發為/z/ 和 /ʑ/,而/ʑ/在一些福佬客地區改發為/g/。
- ^ 部分學者認為發音位置較前,可能是/ʜ/、/ħ/。
- ^ 做聲母的聲門塞音漢學上被稱為「零聲母」。在前方有字且韻母是收/n/、/ŋ/、/m/等韻尾時,此聲門塞音會消失,並與前字連音,且原聲門塞音後接的韻母也會跟著受前方韻尾而鼻音化;如「榕仔」(tshîng-á),後面的「仔」為零聲母,前方的「榕」韻尾為/ŋ/,原本兩字分別念/t͡ɕʰiə̯ŋ/、/ʔa/,合在一起變成/t͡ɕʰiə̯ŋɑ̃/,後方的「仔」變得像是念成[ngá]。而在零聲母前若有字且韻母收為/p̚/、/t̚/、/k̚/等韻尾時,此聲門塞音會變為/p/、/t/、/k/對應的濁音/b/、/d/或/l/、/g/;如「這个」(tsit ê),後面的「个」為零聲母,前方的「這」韻尾為/t̚/,原本兩字分別念/t͡ɕit̚/、/ʔe/,合在一起變成/t͡ɕit̚le/,後方的「个」變得像是念成[lê]。
- ^ /ŋ̍/ [-ng] 用於泉腔的白讀,在對應的漳腔中,發為/ũ̯ĩ/。
- ^ 16.0 16.1 泉腔發音
- ^ 聲門入聲在後面有接字的情況下(即需要變調的情況),此聲門塞音會消失。
- ^ 會根據前後接的子音而發音有前後的差別,而可能發為/ɑ/,這邊不做區別。
- ^ 19.0 19.1 19.2 不少學者認為[er]是發為/ə/。
- ^ [or]平常寫為ㄛ跟[o],為與北臺灣腔區別時,才寫為ㄜ跟[or]。平常ㄜ用於[er]。
- ^ 21.0 21.1 海口腔發音
- ^ 22.0 22.1 部分學者認為[or]是發為/ɤ/。
- ^ 23.0 23.1 要區別北臺灣腔時才寫出那個[r]。
- ^ 24.0 24.1 南臺灣腔發音。
- ^ 25.0 25.1 傳統發音,現已萎縮剩北臺灣腔如此發音。
- ^ 白話字的/ɔ/ [o͘] 有時寫成[ou],因為[o͘]右上角的那點不易見。
- ^ 根據前後接的子音或母音,可能發為/ɪ/,這邊不做區別。
- ^ 做為介音時,有時會弱化為子音/j/。
- ^ 29.0 29.1 在橫寫時,官方規範要求要90度旋轉,但平常寫時通常不旋轉。
- ^ 30.0 30.1 新北三峽安溪腔發音。
- ^ 根據前後接的子音或母音,可能發為/ʊ/,這邊不做區別。
- ^ 做為介音時,有時會弱化為子音/w/。
- ^ 33.0 33.1 33.2 老泉腔發音,今台灣已罕用。
- ^ [ian]跟[iat]的[ia],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可能發為/i̯ɛ/或/i̯e/,或是/i/脫落發為/ɛ/或/e/。
- ^ 35.0 35.1 廈門腔,今台灣已罕用。
- ^ [ing]的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在泉腔中發為/iŋ/,並有個不成音節的過渡母音,因而記成/iə̯ŋ/;在廈門腔中則有些發為/iə̯ŋ/,有些發為/i̯ɛŋ/;而漳腔中則發為/eŋ/或/ɛŋ/,並另外使用[eng]做為台羅拼音符號,在白話字中,則未作區別。
- ^ [ik]的發音在不同腔口中不同,在泉腔中發為/i̯ak̚/,在臺灣優勢腔和廈門腔中發為/ik̚/,並有個不成音節的過渡母音,因而記成/iə̯k̚/;而漳腔中則發為/ek̚/或/ɛk̚/,並另外使用[ek]做為台羅拼音符號,在白話字中,則未作區別。
- ^ 標準華語的「囧」韻母是/i̯ʊŋ/,但在主流華語腔調已多變為/i̯oŋ/。
- ^ 39.0 39.1 39.2 39.3 39.4 有學者認為,在過去/u̯a/、/u̯e/是發為/o̯a/、/o̯e/,這也是為何一百多年前發明的白話字和一些清代外國文獻,會寫為[oa]、[oe]的原因。在近代才逐漸轉發為/u̯a/、/u̯e/,可能是受日語、華語的影響而介音化。
- ^ 在吳守禮教授的拼音版本中寫為[oe]。
- ^ 在吳守禮教授的拼音版本中將兩字合為 。
- ^ 所有放在鼻音聲母後的韻母全部會鼻音化,因此不用特別標示鼻音符號。
- ^ 43.0 43.1 白話字以廈門音為標準,廈門腔偏泉,原本只有inn沒有enn,但因為廈門位於泉漳交界,受影響而有非常小部分的發音改為enn,因此enn只用於那幾個特例。
- ^ 此方音符號為吳守禮教授自行發明,未收錄在教育部的方案中。
- ^ 45.0 45.1 /ĩ̯ɔ̃/只用於漳腔部分地區。
- ^ 台灣僅剩雲林縣褒忠鄉的老南安泉腔有發此音。
- ^ [ũãĩ]用於漳腔,泉腔對應較分散,可能發為[ũ̯ĩ]、[ũ̯ã]或[u̯ai̯]。